我制作《鶴》郵集的體會 |
發(fā)布日期:08-12-09 08:41:47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集郵信息網(wǎng) 作者:王一名 |
在2008年4月山東濰坊舉行的“全國新人新作展”上,我的處女作《鶴》獲得了一框類的二等獎。雖是初涉郵展,還步履蹣跚,然而我卻收獲頗大,感觸良多。最突出的感受和就是通過制作郵集加深了對集郵的認識。 “郵集”和“集郵”雖然只是文字順序的顛倒,卻使我對集郵的理解和認識產(chǎn)生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和升華。 算起來,我涉足集郵已有3 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從舊信封上收集郵票,后來碰到喜歡的郵票就買下來,進而發(fā)展到去郵局和郵市選購,特別是遇到據(jù)說能“升值”的郵票還多買些。但是,由于工作忙等原因,這些郵品除了偶爾拿出來欣賞一下之外,基本上就是堆在書架上。前年,在一位朋友的游說下,我才萌生了制作郵集的念頭。在選擇專題時,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動物,尤其是對鶴情有獨鐘,就確定了鶴的主題。然而,當真正著手制作時,才感到這遠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不但制作郵集是一門學問,而且使我對郵品本身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比如,我原來集郵的對象主要是郵票,頂多再擴大到首日封、名人簽名封等。而現(xiàn)在制作郵集時,主要是尋找?guī)в兄匾挠行畔⒌姆狻⑵⒋恋揉]品,郵票反而成了配角。原來收集的郵票都是正常票,重視的是四方連、小型張、版張等,而現(xiàn)在重點搜尋的卻是異常票,像變體票、樣票、試色票等。到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原來的所謂集郵,只能算做是“攢郵票”。要進入到制作郵集的行列中,還有很長的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和尋覓郵品的路要走。回想這一過程,可以說是含辛茹苦,而又樂在其中。主要是”駕鶴”闖了以下四關(guān)。 一是鶴的專業(yè)知識關(guān)。我喜愛鶴,實際上是潛移默化的受了中華民族鶴文化的影響,僅僅有個“仙鶴”的模糊概念而已。而要較好地制作一部郵集,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關(guān)于鶴的專業(yè)知識。為此,我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進行學習研究: (1)關(guān)于鶴的自然屬性。弄清鶴的種屬分布、生理構(gòu)造、生活習性等問題。(2)關(guān)于鶴的文化屬性。當我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有關(guān)鶴的文化遺跡(如龍虎山、黃鶴樓等地)后,深深感到中國的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3)關(guān)于鶴與人類社會。鶴已經(jīng)在地球上生存了六千多萬年,可惜我們直到現(xiàn)在時常還存在著對鶴的侵害行為。鶴是表明濕地、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健康的旗幟性動物,人類在破壞了鶴的生存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毀壞著自身的生存空間和利益。在人類社會,特別是在我國有著愛鶴、養(yǎng)鶴、護鶴的傳統(tǒng),比如著名的“梅妻鶴子”的故事。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廣為流傳的一個女孩為救鶴而獻身的“丹頂鶴的故事”,也是典型的代表。 二是集郵知識關(guān)。這方面的學習是從查找有關(guān)鶴的郵票開始入門的。為了找到更多的有關(guān)鶴的郵票,我從清代、民國到新中國的郵票目錄,拿著放大鏡一頁一頁地瀏覽,在尋覓中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學習了郵票的版別、銘記、紙張、齒孔等專業(yè)知識。為了查出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有關(guān)鶴的郵票,我還購買了《斯科特郵票目錄》等書籍,請懂英語的朋友幫助查找并翻譯出來,以便按圖索驥。為能爭取制作出合格的郵集,我細心研讀F I P規(guī)則,觀摩名家的作品,更喜歡閱讀獲獎作者的心得體會和專家點評的文章。在實踐中我更感到,結(jié)交郵友是一條很好的學習捷徑。一些獲獎作者、專家學者都是難得的良師益友。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在出訪新加坡時,經(jīng)劉佳維的介紹,結(jié)識了國際集郵界的權(quán)威鄭炳賢先生。一同參觀了新加坡郵票展館,并通過鄭先生的講解,才知道原來那里邊好多的珍郵還有他的心血和貢獻呢。在鄭炳賢老先生的建議下,我于2 00 7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參加了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在杭州舉辦的國際郵展培訓班。在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