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集郵文化的構成和變化 |
發布日期:10-07-15 08:27:4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上海華先生 |
什么是文化?有各種解釋。從字源的角度講,文者,紋也,印記也;化者,改造也。合起來,是人把實踐活動加在對象物上的改造過程和認識結晶。這樣一個實踐認識活動,馬克思曾稱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分析這個活動的要素,無非是主體、客體、目的和手段四樣。 作為集郵文化,我認為也就包含這樣四個要素:集郵主體,集郵客體,集郵目的和集郵手段。進入21世紀的中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過程中,集郵文化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集郵文化概念已經不能解釋現在的集郵現象。因為集郵文化的四個要素都發生了變化。 由于生產力的變化,集郵客體發生了變化。郵票的功能,種類和材質與往昔不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郵票已主要不再是郵資憑證,成為宣傳品和炒作籌碼,成為想象中的虛擬資本。郵票的價值估價的波動,造成市場的波動。由于生產關系的變化,集郵的主體和目的發生了變化。參與者已從普通的郵人擴展為郵政,郵商,郵人和地方政府。集郵不再單純是傳統的個人無功利的美學享受活動。經濟目的,贏利性已上升為集郵活動的首要目的。郵政把郵票發行做成了文化產業,地方政府把集郵活動變成了經濟活動的舞臺或媒介。而郵市和郵壇個人把黑馬郵品的發掘當做郵市采金的手段。而這兩者也同時造成了集郵手段的變化。郵品的生產方法和集郵的途徑,,已經迥然不同。個人集郵原始的票票交換,上升為現代市場交易;現場交易變為網絡交易;單品交易,變為整部交易;集郵收藏變為籌碼控制,整箱百版的交易。 如果我們不能順應這些變化,認識這些變化,把握其原因和趨勢,就不能正確的認識現在的郵政,郵商,郵票,郵市和郵壇這些集郵活動中的主客體事物。否認和過分的鄙視集郵活動中的經濟性,以及這種經濟性的重要性,就不能正確的宣傳集郵文化,理解集郵活動,如愿達到參與集郵活動目的。郵政今年的集郵工作會議已經把郵票發行提高到集郵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高度來宣傳和運作。我們也應當這樣來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