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世博進行時》:留存城市建筑的歷史 |
發(fā)布日期:08-11-12 09:01:58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有些人就希望快點,盡快形成風貌做假古董,當時我就堅決反對,因為它原來是歷史的古城,原來都是木結構的,應該堅持用木結構。結果這次汶川大地震就非常清楚了,他們非常高興,第二天就打電話給我說,“阮老師啊,你們真神了,看看你們修的都是好的,沒有修的都爛了、都塌了。”
我說也不是園藝家神了,是中國古代的建筑很神奇。我們中國留下了神奇的木構體系,能夠在千萬年當中、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巍然不動。我們中國山西的應縣木塔、我們天津的獨樂寺觀音閣,都是高層建筑,但是經(jīng)過了多次的大地震,有八次,有的已經(jīng)達到了7級地震,都沒有遭到太多的損壞,說明中國人在大自然的生存中,創(chuàng)造了很重要的一種建筑技術。 包括這次都江堰的壩,李冰,到現(xiàn)在多少年了,秦朝到現(xiàn)在,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損壞。因為我們知道,他當時用的圍壩的方式和現(xiàn)在不一樣,它完全使用柔性結構,用竹框子、石頭裹在一起沉在水底下。所以現(xiàn)在有很多工程技術不能解決的,古人就能解決。比如我們所有的木構上用的是鉚接,卯榫結構,我們不用釘子把它釘死,像歐洲都是用膠水把它粘死的,我們都是鉚接,鉚接就是允許它有小的變動。 主持人:鉚接也是木質的? 阮儀三:對,木頭的,用木頭做成榫卯,榫卯結構,就是榫和卯頭把它陰陽套在一起。而這種構造方式是從5000年前河姆渡時期良渚文化就已經(jīng)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了,所以這一點是中國非常獨特的。中國所有的歷史建筑基本上都是磚木結構,以木結構為體,磚是為維護的。所以我們叫作“墻倒柱不倒”,磚會塌,木頭架子不會倒,這就把人維護住了,就不死人了。所以這一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結構形式,包括我們城市的布局,都有中國自己的一套東西,跟歐洲完全兩樣。中國的文化體系跟歐洲兩樣的,我們的建筑也和歐洲兩樣的,我們的城市也和歐洲兩樣的。歸根到底,我們的文化,中國獨特的、悠久的華夏文明,創(chuàng)造了我們這樣一個中華民族,而且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財富。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進來以后,我們自己就守不住自己的這條底線,很多都歐化了,特別是城市,一下子都變成所謂的現(xiàn)代城市。現(xiàn)在說起來就是“城市一片新面貌”、“高樓拔地而起”。我們說變是需要的,從落后到進步,但是對自己主要的傳統(tǒng)東西是不是注意要留存。從我們人的感情來講,是留住城市的記憶;但還有一個,從我們的文化來講,歷史未必留得住。剛剛我講的木構體系,這就是呵護了我們幾萬年、幾千年,這種方式你是不是需要很好的 |
上一篇:BIE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