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會是上海建設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歷史契機 |
發布日期:07-09-16 14:20:20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如果說,文化猶如一座城市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胎記,傳承著城市記憶,提煉著城市精神,構成一個城市獨特的凝聚力與競爭力,那么,究竟又是什么成就了文化?近日在上海召開的“2007上海·臺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論壇”上,來自兩岸四地的學者,就城市文化形成的線索——“公共精神”提出了各方見解。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公共性在中國城市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蒯大申提供了這樣的案例:中國的園林歷史悠久,但是直到1868年,中國近代第一個“公共園林”——黃浦公園才在上海建成。中國的公共圖書館也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產物。諸如公共性、公共精神、公共空間等本應形成公共關懷的核心價值基礎的資源,到今天都依然稀缺。今天,我們必須認識到,公共性是繁榮中華文化與激活中國文化原創力的前提。
進一步的問題則是,公共性缺乏的國度,靠誰來推動公共精神?政府到底該擔當怎樣的角色?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吳予敏認為,當一個社會已經構建了市場經濟的秩序后,政府就不宜直接承擔建設的任務,而要為社會發展制定藍圖,努力保障市民平等、廣泛地享有社會文化資源。高明的政府,需要有眼光去發現民間文化的特點,給其留出自由發展的空間,讓散落在各處的文化種子都有競爭和成長的機會。
相比上海、深圳兩地政府對于公共文化建設上的絕對主導地位,香港、臺灣的民間力量處于公共領域中的主體地位。他們今天思考更多的則是,如何進一步在官民之間架設起溝通的管道?政府對文化的關注,始終應著眼民生福祉與未來長遠。這既需要勇氣,也需要眼光。
眼下對上海城市文化塑造的一個絕佳機會,就是還有960余天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比起早先各界紛紛看好世博會的經濟效益,城市文化的呼聲今天更加急迫。缺乏文化的城市,絕不會有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光明前途。世博會將是上海建設文化大都市、培育與釋放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歷史契機。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劉細良通過全球城市競爭的比較,描繪了世博會對于塑造和傳播中華文明與智慧的可能途徑。然而,他更加憂慮的卻是,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城市會否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面臨同質化?國際化大都市究竟為誰而建?如何協調與平衡好全球文化與公共文化、本土市民的關系?如何切實保護本土文脈與公共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本地文化的獨特個性?對此,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長尹昌龍說,我們每一個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背后,正是在變化與崛起中的中國。中國要借力世博會,以文化為導向,向世界講述一個充滿國家關懷的“城市故事”。我們要向世界說明,中國在經濟社會走向繁榮的同時,擁有深厚而優秀的文化底蘊與涵養,是一個負責的、愿意承擔更大責任的國家。臺北縣文化局局長朱惠良建言,上海可以將文化都市建設涵融在世博搭臺、城市營銷的整個過程中,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與世博城市展示結合起來,在保護與發展好城市珍貴記憶的同時,探索未來城市美好生活方式,培育與深化上海獨特的城市性格與公共文化特色,增強城市形象的識別度與認同度。
|
上一篇:"七舟連橋"創想方案獲得通過 "世博虹"將臥波浦江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