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PA烏鎮案例館揭神秘面紗 展示烏鎮模式和水鄉風情 |
以“歷史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為主題的城市最佳實踐區(UBPA)烏鎮案例館,于5月17-21日在上海世博會E片區城市未來館3樓揭開神秘面紗。展館展示了實體搭建的烏鎮水閣、天人合一的保護模式、古色生香的古廳民居,以及烏鎮皮影戲表演,磚雕、木雕、竹雕演示和烏鎮影像圖片。
“天人合一”的“烏鎮模式”
電線、電纜、水管、下水道等,是民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材;電信、寬帶、直飲水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消防、報警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等,更是當今人類尤為重視和關注的生活體系,但是,烏鎮在保護古鎮歷史遺產中,對這些材料的應用和實施,卻成了鮮為人知的“高招”,那就是被聯合國稱為“烏鎮模式”的“天人合一”管線地埋工程。
1999年3月,烏鎮首次進入保護古鎮遺產程序,面對縱橫交叉、到處林立的電力線、電視線和通訊電纜,以及街面上橫七豎八的自來水管、下水道、污水管道等,毅然作出了尊重歷史、還其古鎮本來原貌的決定,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老街上開展了一場“管線地埋”的革命。如今,烏鎮東、西柵老街已抬頭不見電線電纜、低頭難覓水管槽道。此外,烏鎮采用把房屋、老街上的雨水集中收集再利用的方法,在所有的老街石板下面,埋設生活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收集管道,把生活污水和地面上的天然雨水,分別排入污水管道和雨水收集管網,進行集中處理和回收利用。
烏鎮案例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實體模型,電子控制的“雨淋水幕”系統,以及“管線地埋工程”的橫截面實景予以展示,使“自然與天之道”和“現實與人之道”進行完美的結合!熬頭管道”成了今年世博會上“身價最低”的展品,但其內在價值,卻是讓世界歷史遺產保護界刮目相看的“成功經驗”。
枕水入眠的“烏鎮水閣”
烏鎮水閣素有枕水人家之譽。這些錯落有致、延綿數公里的水上閣樓,是江南留存不多的歷史遺產,是江南民間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烏鎮民間生活原型的一道風景。
面街臨河而建的木屋,突然向河中心“挑伸”出幾塊木版,搭在水中的數個立柱上,上面建有木窗蓋有黑瓦,猶如一間間“吊腳樓”屹立在水面之上。清晨起來,打開吱吱呀呀的翻板木窗,采光、吊水、晾衣等,一家人的生活均在這水閣之上,清閑時,看看河中微微晃動的瀲滟,聽聽水鄉特有吱扭扭的木櫓聲,當河上遠遠傳來“賣網鮮魚哦……”的聲音時,可以臨窗買到剛剛起網的新鮮魚蝦……
今天,這幕用木柱、木門窗、木房檐,以及石階、河埠所組成的水閣實景,在烏鎮案例館與全世界朋友見面。水閣內是安靜舒適的古屋民居,水閣外,一葉偏舟靜靜地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活生生的一幅水鄉民間生活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