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 |
發布日期:08-11-27 09:14:57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以基座平臺的舒展形態映襯國家館。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際、萬物咸亨,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群體。
何鏡堂院士強調,這個設計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師法自然”等中國哲學思想,中國紅的外表和獨特造型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當然,對其造型,不同的人還會有不同想象空間,有人說像傳統建筑上的斗拱,有人說像一頂古代的冠,或者像一個裝糧食的斗。 融合傳統與現代 作為黃浦江邊的一抹“中國紅”,“中國之冠”從著色到外形都含有深厚的傳統中國文化基因。但是,在何鏡堂院士和他的設計團隊看來,如果只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向世界呈現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現代中國是他們的作品必須完成的使命。 實際上,仔細觀察中國館的設計方案,人們會發現它已經充分地融入現代性:“東方之冠”運用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開創性現代轉譯,創造出流動的現代空間效果。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為人們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場所。具體來說,中國館為人們提供四大交流平臺:南側的“城市廣場”、9米高的國家館架空平臺、13米高地區館的屋頂平臺即“城市花園”、63米高的國家館觀景平臺。可以想象,世博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將可以無拘無束地走進這里,既可以欣賞美麗的景色,又可以進行各種自由灑脫的對話交流。 “建筑本身很‘硬’,很雄偉,有時會給人一種壓抑感,通過設計交流平臺將其‘軟’化。達到人與建筑的和諧,這四大平臺的設計正體現了現代國際建筑設計的重要理念,即開放性和公共性。”何鏡堂院士強調說。 不僅如此,在建筑材料特別是國家館外墻立面材料的選擇上,何鏡堂院士和他的團隊追求完美、煞費苦心。“用什么材料做外墻對表現‘中國紅’的色彩特別關鍵,近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并且于今年8月專門成立一個由光學專家、材料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在11月3日舉行的咨詢委員會第五次專題會議上,終于決定選擇帶紋理的金屬材料作為外墻立面,至于紋理大小、紋理深淺等問題還要進一步實驗來確定。”何鏡堂院士透露說。 克服困難鑄造精品 中國館施工進展非常順利,到11月初,國家館已經施工到40多米高了,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實現國家館和地區館的結構“雙封頂”。2009年9月份之前完成內外裝修,之后開始進行布展,到2010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當然在實際施工中會有一些調整,據何鏡堂院士介紹,到目前面臨比較大的調整有兩項,其一:施工時中國館的方向調整為正南正北,與世博軸平行,由于所在建筑區域是個傾斜的地塊,近旁又有地鐵線通過,這給施工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不過,目前這個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其二:為滿足展覽的需要,地區館面積比設計面積增大。設計施工人員通過拓展地下室的面積使這個問題也得到圓滿解決。 既然稱作“中國館”,其建筑設計就要代表中國建筑應有的水平,而作為2010年世博會東道主,中國將在這個舞臺上與世界各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對話,作為中國館的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坦言壓力很大,但是,他同時表示,有中國南北建筑界的精誠合作,有全國朋友的關心支持,他們將克服苦難,鑄造精品。 |
上一篇:以色列館效果圖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