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錢幣》報博覽會特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風箏起源于我國 春秋 時代,相傳是墨子研制三年而成,至今已有 2000 余年。到南北朝時,風箏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逐漸轉化為宮廷娛樂項目。到了宋代,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是風箏。北宋 張擇端 的《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描繪了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首名為《村居》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它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所見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農歷二月,房前屋后、小河兩岸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在楊柳長長的綠色枝條間飛來飛去。村里的孩子們放學以后,一路上沒有什么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此詩有景有人有事,色彩鮮艷,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
我國發行的貴金屬幣上也出現過兒童放風箏的圖 案: 2006 年 6 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 29 屆奧運會金銀紀念幣(第一組),其中一枚銀幣的背面圖案為兒童放風箏的情景,他拉著風箏線,迎著風飛快地向前奔跑,努力將風箏放入高空。兩只燕子在他身前身后飛翔,顯露出春天的氣息。 2004 年 1 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甲申賀歲幣,背面圖案亦為一小男孩正牽著風箏向前奔跑,以便將風箏放得更高,他歪戴童帽,一只鞋也快要掉了。畫面極富生活氣息,生動活潑地描繪了兒童放風箏的歡快場面。 1998 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迎春圖金銀紀念幣,其背面圖案為三個兒童,或揹著或提著風箏,或將風箏放在地上,正等待著東風的到來。正如清人孔尚任在《風箏》詩中所描述的那樣 “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http://www.ccbczpx.com/Files/yxp/流通11.jpg)
我國發行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 5 盎司扇形銀幣,其正面圖案為正在著作的曹雪芹,背景中就有一幅風箏圖。
其實,在更早一些時候,我國郵票上就出現了風箏圖。那是 1980 年我國發行的《風箏》郵票一套 4 枚,分別是雛燕、瘦燕、半瘦燕和比翼燕。無論是貴金屬幣還是郵票上的風箏圖案均可以從曹雪芹的 《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中找到。
人所共知,曹雪芹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他除創作了小說《紅樓夢》之外,還寫作了《南鷂北鳶考工志》。 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中,曹雪芹將以往流傳和自己創制的風箏繪成圖譜,并編成通俗易懂的工藝歌訣,講解風箏的制作方法,這樣就使原來接觸、學習、研究過它們的風箏藝人繼承下來。直到新中國建立時,北京制作風箏的名家所用圖式,大都出自《南鷂北鳶考工志》,形成了“曹氏風箏”這一流派。
曹雪芹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呢?他在《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自序中是這樣寫的,他有一位 朋友于景廉,當兵傷足,成了 瘸子, 窮困潦倒。已到年關,家中三天揭不開鍋,兒女啼哭。無法,他來向曹雪芹借貸。于景廉無意間向曹雪芹提及,京城的公子哥買一只風箏的錢,足夠他一家老小好幾個月的生計。曹雪芹一向喜歡扎風箏,就隨手扎了幾個給于景廉,叫他拿去賣賣看。除夕那天,于景廉牽著驢,滿載時蔬酒肉前來道謝。原來曹雪芹給他扎的風箏早已高價售空。曹雪芹由此頓悟,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皆可自食其力。于是這就促成了曹雪芹寫出了這樣一些書稿。
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于過去是為“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于當今,則對于中國風箏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現在,風箏作為一種藝術,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