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館:在“水城”里體驗“水下生活” |
鹿特丹館 趙佳峰制圖(圖中所示僅為部分規劃方案 資料更新日期截至2010年3月29日)
世博網3月30日消息:白云飄浮,艷陽高照,才一會兒工夫,晴空突然暗淡下來,雷電交加暴雨隨即而至。在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鹿特丹案例,參觀者將在9分鐘內感受這種“天有不測風云”。
在“水城鹿特丹”中,參觀者還能走進透明的“流動房屋”,體驗生活在水上的感覺。水廣場、綠色屋頂等一系列獨具匠心的設計,將參觀者引進一個濃縮版的鹿特丹。
“水城”里體驗水下生活
作為一個三角洲城市,鹿特丹的水資源管理技術位于世界前列。世博會期間,鹿特丹將在城市最佳實踐區中搭建“水城”,400平方米的展館向參觀者展示類似鹿特丹這樣的國際化港口城市如何在現今及未來,在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應對洪水問題。
“水城鹿特丹”展館是鹿特丹氣候防護項目的一部分。而這一項目是鹿特丹氣候行動計劃的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使鹿特丹市到2025年能夠成功地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展館設計展現鹿特丹如何將水結合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最低點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我們已經學會將水視作一個機遇,而不是威脅。”鹿特丹市氣候環境保護署署長寶拉·范霍文說。據了解,人工云降雨系統將帶來不同的氣候變化,浮動建筑、防洪堤、水廣場、屋頂綠化等展項使游客在15分鐘內體驗海平面下的生活。
走進展館仿佛走進水底
“水”是鹿特丹案例的主打項目,為此,展館的外立面也以大海般的藍色為主色調。走進展館的同時,就仿佛走進了水底。進入展館后,參觀者立即能看到墻上充滿藝術感的水印畫。展望四周,藍色的水、綠色的樹以及鹿特丹的影像圖片展現在眼前。
行走在展館中,參觀者能看到不止一個的綠色屋頂。清新的綠色既能消除眼睛疲勞,同時也讓空氣更加清新。寶拉·范霍文介紹,綠色屋頂具備可持續、節能和隔音等特點,在極端暴雨的情況下還能儲存雨水。
鹿特丹案例的設計也考慮到環保問題。“我們用鋁合金與防水布來代替木材和鋼材料,從而與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可持續環保精神保持一致。”威廉德庫寧設計學院院長兼董事會主席理查德·沃夫克說。
向上海推介水管理經驗
在氣候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方面,上海和鹿特丹有很多共同點——兩個城市都是擁有重要港口的沿海城市。鹿特丹與上海有30多年的友好城市關系,上海世博會將為兩個城市進一步鞏固在水資源管理安全領域的長期合作,交流一手經驗與知識提供了平臺。
理查德·沃夫克介紹,“水城鹿特丹”在展示的同時,也將已經付諸實踐的措施推薦給上海。理查德·沃夫克笑著說,當他從上海的酒店向外眺望時,就能看到一些建筑上有綠色植物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