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的世博商機 |
發布日期:08-12-09 09:23: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nbsp;
陳甬軍:在中國企業出口訂單減少的情況下,解決辦法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要題材,就像買股票一樣,過去是奧運題材,現在是世博題材。盡管還有一年半的時間上海世博會才正式召開,但包括會展、建筑材料、創意、旅游服務、酒店等等產業很早就運作起來,這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日前,中央提出來促進經濟的“6+1”,不可能給世博會專門提出來一條,但世博會是分散在里面的,例如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展館、演出活動、服務業酒店的需求,對全國旅游業的刺激,這就像北京的奧運會一樣,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效應。如此產生的很多經濟活動是疊加的、放大的。這樣算來,世博會幾年內產生的需求總和,保守估計也有3000億左右,這對全國擴大內需促進需求將起到正向的作用。
《華夏時報》:很多企業已經在積極為2010年世博會做準備,甚至有些企業的宣傳和銷售策劃已經出爐。從微觀層面來看,世博會對中國的企業有沒有實際的推動作用,能解決它們哪些問題?
陳甬軍: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順利地從單純依靠出口,轉到依靠內需。中國有很多消費層次,但存在的問題是消費結構不夠高。比如說一些針對國外消費人群的玩具、旅游產品,中國人很難接受,如果直接賣給農民和小城市人口,他們不適應這種產品,認為樣式太夸張。但是如果有世博會這樣一個平臺,一部分訂單就可以順利轉出去了,出口的“洪水”得以宣泄。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文化產業。第三產業里的現代服務,包括生產服務業、銀行業、文化產業等等,這其中提高文化產業的比重,會提高整個產業結構。世博會期間會有很多表演和展覽,這可以帶動我國相對落后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相結合,可以提高我們整個文化產業的素質。
《華夏時報》:對于世博贊助商來說,雙向選擇的時候應注意什么?
陳甬軍:贊助商要全面考慮,不能一味從經濟效益方面衡量。這其中,世博會對交通銀行的選擇就很合適,就像奧運會選中國銀行一樣,中國銀行的總部在北京,交通銀行總部在上海,這樣的選擇對于奧運會和中國銀行、世博會和交通銀行,都是互利的,對保持兩個銀行的品牌也有作用。所以,在我看來,接近終端消費和文化產業的企業,是比較合適做贊助商的,因為世博會是面對最終消費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