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炯:世博經濟大于奧運經濟 |
發布日期:08-12-30 08:51: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以及進出口貿易,是上海經濟特別是浦東地區發展的頂梁柱。然而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增長放緩,上海經濟將如何應對?即將舉辦的世博會,又是否能夠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推動器?就此,《華夏時報》記者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教授。
世博會帶動上海經濟
《華夏時報》:對于上海來說,正處于從工業制造向金融服務業轉型的階段,面對新的全球形勢,上海面臨什么樣的壓力?
張維炯:上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曾經有過輝煌,是中國加工業的中心,占全國1/8的GDP。現在情況變了,上海就面臨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隨著土地成本、商業成本、人力成本的提高,傳統的加工業已經在上海沒有生存之地了。怎么辦?其實我們可以看一下世界上先進國家的城市轉換過程,比如倫敦,50年以前也是一個加工中心,但是現在就是一個金融業中心;再看一下紐約,原來是一個很好的港口,但現在主要是金融業、服務業。這種轉型的背后是因為金融業、服務業對人才的要求很高,在價值鏈當中屬于比較高的,而傳統加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的,對人才的要求不高。上海的發展一定是這樣一個趨勢,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依次是那些能夠在科研上創新的產業,以及圍繞創新服務的研發、信息等產業,而傳統加工業會逐步地轉移出去。
上海現在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一個是面臨產業轉型,另外上海要保證GDP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現在上海市政府提出,要保證經濟發展速度,我認為是非常不容易的。
《華夏時報》:世博會這樣的大型活動投資,會對上海經濟有多大的影響?
張維炯:包括奧運會和世博會的投資,都是階段性、局域性的。奧運會對北京的經濟拉動很大,當然,世博會對上海的經濟拉動也比較大。同時,世博會畢竟有6個月的時間,比北京奧運會長得多。世博會對上海經濟的拉動,比奧運對北京的拉動要大。
《華夏時報》:上海世博會預計會有7000萬人次參觀,這對于上海經濟以及上海的城市化進程,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張維炯: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很大,上海世博會達到7000萬人應該不難。但要明確一點,這7000萬人中外國人的比例有多少,我們要把外國人參加世博會的比例作為一個指標。國內參觀者可以帶動內需,這是好事,但如果能夠吸引更多外國人的話,那就不一樣了,國外的推動和國內推動比較的話,我認為國外的推動更好,更有利于城市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城市和農村的差別會越來越小。城市化帶來了生活水準、文化、政治和物質的提高,所以城市化應該是我們今后整個人類發展的一個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從十多年前的1個億發展到現在的3個多億,可以說城市化發展是非常快的。但城市化發展會帶來能源、資源、土地、管理、就業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我們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這個平衡的關系。
金融危機下機會均等
《華夏時報》: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出口遇阻,國家的4萬億投資和建設內需型經濟成了討論最熱烈的話題。那么,中國企業應該怎樣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看待這些問題?
張維炯:這次的金融風暴,對我們國家肯定是有影響的。從2007年的統計情況來看,我國出口占GDP的37%,進口占29%左右,我們純進出口順差9%。也就是說,我國9%的GDP是純出口,這9%的純出口一定受到影響。除此之外,考慮到出口的加工貿易數量很大,比例在55%左右,所以因出口所做的投資也會受到影響。這次經濟危機對我們國家GDP15%左右的部分會產生影響。這個影響是很大的。
從地域上來看,這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