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兩岸進一步融合的助推器 |
發布日期:09-02-25 09:24:3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趙會可 |
世博網2月24日消息:如同北京奧運會一樣,上海世博會以其巨大的規模、超長的會期、頂級的國際關注度,成為大陸提升國際形象、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契機。臺灣應主動加入大陸經濟圈,推動兩岸經濟整合,分享世博商機,以盡快擺脫金融危機。 世博會:兩岸無法忽視的巨大魅力 早在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幾年,許多學者都關注到了奧運會對經濟、對兩岸關系的影響。一時間,研究奧運會的經濟拉動作用和對兩岸關系的影響成為顯學。但面對即將到來的上海世博會,兩岸學者似乎都未投入多少精力。實際上,世博會對經濟、對兩岸的影響一點也不小于奧運會。 對于大陸來說,其影響至少包括: 將為大陸經濟成長注入新的活力。世博會對上海及其周邊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視。據估計,屆時將會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游客前來參觀,門票、紀念品等的直接銷售將帶來客觀的收入,并大大促進上海酒店、餐飲、交通、觀光、零售業的成長。境外游客中又將有近3-5成繼續流向長江三角地區參觀游覽,帶火上海周邊城市的觀光等相關產業。世博會館舍建設和改造,將帶動地產、商業、金融、基建、管理、服務等專業市場的擴張空間,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將一直持續到2012年。 將大幅提高大陸的綜合國力。世博會號稱是“未來建筑的實驗室”,歷史上為世博會而建的展館,大多成為全世界著名的建筑,如1851年倫敦為首屆世博會興建的水晶宮,1889年巴黎為世博會而建的巴黎鐵塔等等。如果一個國家既舉辦奧運會,又舉辦世博會,則其疊加效應對該國綜合國力和整體實力的拉動作用更大。 將進一步提高大陸的大國地位。北京奧運會期間,202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代表隊,90余國的國家元首出席,顯示了中國大陸超強的國際動員能力。截止2009年2月5日,確認參展上海世博會的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已達231個。盡管遭遇金融危機,但到目前為止,他們無一撤展,前所未有的參展規模再次證明了大陸的國際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 如前所述,上海世博會將成為推動大陸經貿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杠桿,使大陸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躍上新臺階。這種根本性的變革,最終將反映到兩岸整體實力的對比上,給兩岸的方方面面帶來影響。有識之士不應忽視世博會對兩岸格局的巨大影響。 當前兩岸關系有利臺灣參與世博會 總體來看,兩岸形勢處于13年來的歷史最好時期,為世博會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完全不同于籌備奧運會時面臨的形勢;仡檸啄昵,自“獨派”提出“臺獨機遇期”這一概念以來,大陸在評估奧運會安全形勢方面,就把臺灣因素列為重中之重。特別是陳水扁發動“二次憲改”和“入聯公投”、游錫堃妄言“導彈打上海”之后,涉臺學者在分析臺灣因素對奧運會的影響時,普遍擔心三個問題:一是“能不能開得成”,也即臺灣會不會錯估形勢,借大陸忙于籌備奧運之機宣布“臺獨”,導致大陸被迫放棄奧運主辦權,動員全部力量提前解決臺灣問題;二是“能不能開得順”,也即臺獨分子會不會在當局支持下搞恐怖、爆炸、綁架、暗殺活動,干擾破壞奧運會以破壞大陸形象;三是“能不能開得好”,即臺灣當局會不會刻意抵制,奧運大家庭會不會因中華臺北隊缺席而留下遺憾。有些悲觀論者甚至產生辦奧運不如不辦的念頭。至于北京奧運能不能開得完美,比如兩岸能不能共組代表隊、共同入場,奧運圣火能不能進入島內,能不能讓臺灣表演者參與開幕演出、擔當志愿者,幾乎沒有人敢奢望。 如今評估上海世博會的臺灣因素時,已經沒有人擔心上述問題。 世博會的臺灣因素之所以不如奧運會那么突出和棘手,一方面在于世博會相對單純,不存在奧運會那樣的旗、歌、徽、卡、入場順序、圣火傳遞等問題。近40年來,臺灣沒有參加過世博會,沒有歷史經驗可供比較,因此對世博會組織方的期望和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