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園內感受中國文化的“遠親近鄰” |
烏克蘭館夜景呈現閃亮綠色,外墻上還有太極圖案。(圖片來源:中廣網 記者 涂傲 攝)
世博網5月30日消息:“烏克蘭居然也有‘八卦陣’!”“土耳其館內的這個龜馱碑,和我在明孝陵見過的簡直一模一樣!”類似的感嘆,幾乎每天都能從興奮的世博游園客口中聽到。中國在歲月沉淀中不斷與周邊文化發生著聯系。在上海世博園內,中國參觀者既能找到日本、韓國等展館內與中國歷史文化交流交融的印跡,也能邂逅土耳其館等“絲綢之路”上的遠朋舊友展示出的“似曾相識”。 5月26日,在上海世博園韓國館內,方婤曣微笑歡迎參觀者。當日是韓國國家館日,韓國館的姑娘們穿上了傳統的民族服裝,飄逸動人。走進韓國館,美麗端莊的志愿者就是一道流動的風景。這些普通的韓國姑娘大多都曾在中國留學或工作過,可以講流利的漢語,隨時為中國觀眾提供耐心細致的講解和服務。 新華社記者 郭磊 攝
韓國館:精彩演繹“敬惜字紙”意境 “字”是韓國館的展示中心,其建筑外形就脫胎于韓語的輔音與元音,據說墻壁上五彩的韓文色塊,橫讀、豎讀能組成不同的句子,每天都吸引大量游客來此一探究竟。 一位頗為懂行的游客鄒先生向記者分析,韓國館的外觀體現了儒家文化“敬惜字紙”的傳統。字在古代被認為是有靈性的東西,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文字讓人類文化的保存和繁衍有了保障,所以古人對有字的紙片格外珍視。歷史上曾深受漢字文化圈影響的韓國人,這次把“敬惜字紙”的意境發揮到了極致。 韓國館中有一個祈福環節,讓華人感到親切。在散落著方塊字的墻壁前,游客一拉動手柄,四散的文字便組合成八句各不相同的慧語,據說它們都出自《周易》、《論語》等儒家經典,代表著“同”、“信”、“禮”等傳統價值觀念。 5月1日,觀眾在土耳其館外排隊等待入場。 當日,上海世博園正式開園,首批持票參觀者接踵而至。土耳其館以其獨特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吸引了大量游客。新華社記者 王雷 攝
土耳其館:傳奇“龜馱碑”展示中土交往史 作為羅馬、拜占庭及奧斯曼三個帝國曾經的首都及絲綢之路終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成為見證文明交融的傳奇城市。在土耳其館,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古代圖書館、排水渠、水箱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和基礎設施,也能看到其歷史上與中國交往的諸多痕跡。 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志明發現,土耳其館內展示的不少精品瓷器圖片,正是元明時期的龍泉青瓷。 而土耳其館讓中國游客驚嘆不已的“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