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博一代”閃耀亮相勾勒美好未來 |
他們是“世博一代”。184天的上海世博會,注定將成為這一代中國青少年人生中最為重要的篇章之一,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世博園開園一個月以來,先后已有兩批共1.2萬名園區志愿者在這里留下汗水和微笑;更多的年輕人通過參與成千上萬個世博項目頻繁地與世界對話溝通;800多萬人次的游客中,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在這里收獲從未有過的精彩和夢想。
離開園區的前夜,上海世博會園區志愿者張偉和他的同學們第一次走進自己日夜相伴的各個展館,真正輕松地成為一名普通的世博會參觀者。
從試運行期間“試上崗”開始,身著綠衣白褲的園區志愿者們就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群相當比例為“90后”大學生的“小白菜”們,最初曾因不太熟悉園區情況、不能熟練回答游客問題而受到一定的誤解和非議,但是在壓力之下、眼淚過后,這群在父母眼中仍然是寶貝的年輕人,很快就以自信和微笑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為了世博會,“小白菜”們需要一早就從學校出發,睡眼惺忪地奔向大巴;在園區,他們接受著烈日和雨水的雙重洗禮,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他們回答的問題往往瑣碎和枯燥,但這些孩子們已經學會用沙啞的嗓音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復“中國館該往那兒走”;深夜回到校區,浴室的熱水已經停止供應,簡單梳洗一下,趕緊上床休息,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明天。
以“小白菜”為代表的“世博一代”們,展現出更多的自信和堅強。一位志愿者在日記中寫到:“白菜廉價而有價值,穿白菜裝的我們不求報酬,可一樣有營養、有素質、有價值。我們這樣用心、這樣賣力,因為現在看到這身綠色,就會有一種激靈的感覺,被我們肩負的責任打動,這就是志愿者的力量吧。”
世博會也讓許多中國青少年、兒童第一次零距離地感受到了世界。在成為美國館第100萬名幸運游客后,9歲的江蘇無錫游客顧佳雯感到從未有過的驚喜,這位只在電視中看到過美國風光的小學生,第一次收到了泰迪熊、牛仔帽等別具美國風情的禮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少年是上海世博會真正的主角:各展館不約而同地選擇孩子作為電影主題或設計師,時任德國總統的克勒整個行程中只回答兩名“學生記者”的提問;費城交響樂團專門邀請113名女中學生作為嘉賓……世博會為中國的青少年們認知世界,打開了一扇從未有過的大門。
8歲的江月垠穿著“上海哈哈兒童電視臺”筆挺的深藍色制服,站在導播間,根據需要完成不同的鏡頭切換。她的6位同班同學,則分別在主持、燈光以及攝像等崗位完成自己的工作。
這是江月垠在上海世博會浦西園區的育樂灣學習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電視臺導播。在這里,家長不被允許進入,150多個孩子被分成25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用近一個小時分別體驗25種不同的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