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分幣“農作物”、“工農學”是什么?
總共面值8分的硬幣賣出了73.6萬元人民幣!
就在前幾日結束的北京誠軒春季拍賣會
“古錢、銀錠、機制幣”專場中
第二套人民幣硬分幣“農作物”
拍出了73.6萬元的天價▼
而“工農學”硬分幣也拍出了64.4萬元的高價▼
花幾分錢買糖是不少70、80后的童年記憶,但隨著時間推移,硬分幣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漸漸成了錢幣收藏中的熱點。
我國從1955年起就開始發行鋁制的壹分幣和伍分幣,從1956年起開始發行貳分幣,在以后的幾十年中,這三種面值的分幣也不是每年都發行,相對而言,壹分幣的年號最多,貳分幣其次,伍分幣最少。
此次拍出73.6萬天價的是1975年第二版人民幣硬分幣——“農作物”硬分幣,為鋁合金材質,正面圖案由國徽、“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和數字1975組成。▼
背面圖案,1分為大豆、水壩;2分為棉花、工廠;5分為麥穗、拖拉機。面值“壹分”、“貳分”、“伍分”置于圖案中央位置,在大寫面值上方同時寫有數字面值。▼
而另外3枚“工農學”硬分幣也被拍出了64.4萬元的高價,這套硬幣正面圖案為天安門,圖案上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下方是數字1975和麥穗齒輪。▼
背面圖案,1分為紅小兵,2分為女社員,5分為鋼鐵工人,圖案右下方是數字面值,左上方為漢語拼音書寫的面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硬分幣“農作物”、“工農學”為何能拍出如此高價
據悉,這兩套硬分幣原本計劃試鑄審批通過后就正式發行,然而,由于當時各方面的壓力造成審批時未能通過,當時試鑄的樣幣許多都已銷毀,只留下來極少一部分。兩者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的文物級藏品,表現出的稀缺性與珍貴性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一提的是,“工農學”硬分幣在銷毀時因種種原因流出了極少數的試鑄樣幣。
在去年的北京誠軒2016年春季拍賣會錢幣郵品中國現代鑄幣部分專場拍賣中,1975年第二版人民幣硬分幣“工農學”鋁質試樣2套6枚最后的成交價格為253萬元人民幣(含傭金價),成為錢幣專場的標王。
與此次兩套硬分幣“農作物”、“工農學”不同的是,此前拍出的硬分幣“工農學”是試樣幣。
哪些硬分幣值得收藏?
面值幾分幾角的硬幣被拍出高價的新聞不少,很容易讓大家相信大部分的退市硬幣都會價格暴漲。事實上,真正有收藏價值的硬分幣數量極少,而且此類收藏品造假很容易。
與“五大天王”一樣,“四小龍”也是個受追捧的硬分幣收藏幣種,發行規模很小,主要作為收藏品饋贈外賓,所以國內存也量很小。據了解,“四小龍”目前單枚的價格在200元以上。
除了“五大天王”和“四小龍”,1958年以前的硬分幣和1990年以后的硬分幣也很受關注。作為新中國第一套硬幣,1958年之前的硬分幣歷史最長,收藏前景較好,但同樣很難湊齊整套。
此外,福建收藏家協會的專家曾提醒說:“收藏者在收藏硬幣時最好能成套、成體系收藏。第一套硬幣當然是前景最好的,但很難湊到整套;第二套流通時間短,普通人收藏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收藏者不妨多留意第三套硬幣中小面額的部分。”
硬分幣收藏小貼士
雖然硬分幣的收藏確實有很大的市場提升空間。不過,目前對硬分幣的造假比較多,因為保存不當造成分幣貶值的情況也存在,因此在收藏時不僅要注意辨別真偽,還要注意正確保存。
對于硬分幣,普遍的造假手段是用真幣改刻年份來牟取暴利,因此收藏者在購買硬分幣時要仔細鑒別。
比如說,1980年2分、5分幣通常用1989年2分、5分幣改刻,將第二個“9”改刻為“0”;1981年的1分、5分幣用1987年相應硬幣改刻,將“7”改刻為“1”。由于硬幣沒有太多的防偽手段,如果購買時不使用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恐怕資深藏家也容易看“走眼”。為保持硬幣維新度,硬分幣不能隨便清洗,因為清洗過的硬幣通常會失去原有的價值。不要在硬幣的表面亂涂,亂刮,亂畫,拿硬幣時切記帶上手套或者只拿住硬幣的邊緣,因為指紋和手上的油脂很容易弄臟硬幣以致于使硬幣價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