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版“袁大頭”可見“圓”下方嘉禾交匯處有一個細小的O字。
江南制造的戊戌銀元品相較好。
北京錢幣博覽會上外地藏家正在成批搶購金銀產品。
錢幣市場寒流中遇“小陽春”
2012年北京錢幣郵票博覽會本周初閉幕,雖然適逢行業寒流來襲,卻依然成交紅火。兩場錢幣拍賣會的成交率均接近80%,其中,精品拍賣會的206號拍品2011辛卯(兔)年梅花形1公斤紀念金幣以120萬元的高價落槌,刷新了同類生肖產品的拍賣紀錄。業內人士戲稱11月為2012年錢幣市場的“小陽春”。
與廣州錢幣收藏愛好者類似,北京的錢幣收藏群體也主要追捧兩類藏品:一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當代金銀幣(主要是1979年之后發行的產品);二是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各地造幣局鑄造的近現代機制幣(主要是老銀元)。
記者從近期市場了解到,兩類錢幣近日成交冰火兩重天,受價格大跌、鑒定機制革新的影響,當代金銀幣成交數量較多;而對于老銀元來說,至今仍沒走出行業寒流,交易冷清,資深藏家持幣待沽。
文、圖/記者井楠
市場成交:當代金銀幣勝近代幣
本報記者在本次錢幣博覽會、二手市場看到,當代金銀幣的“風頭”明顯勝過以老銀幣為代表的近現代機制幣。雖然2012年受紙幣市場不景氣影響錢幣成交量整體下滑,但人物紀念金銀幣、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大規格金銀幣仍被眾多藏家追捧。
與之對比,老銀幣的關注度并不高;幾場北京拍賣會上,老錢幣的成交率直線下滑,大量“袁大頭”、“龍幣”慘遭流拍,資深藏家惜售,普通藏家不愿買進。以往10月~12月,廣州老銀幣藏家都會集體去北京參加拍賣會,但據記者了解,今年北上淘金的動力并不強,“買漲不買跌”思維阻礙了南方藏家的步伐。
廣東粵寶的錢幣投資專家王超宇認為:“同一個市場,兩個類型的錢幣之所以有區別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投資性價比的問題,在多數藏家看來,當代金銀幣價格雖不低,但均有金、銀材料的價值保證;反觀近現代機制幣,材料較廉價,偽造品數量多,投資難度較高。再者,2011~2012年,國際錢幣鑒定機制被全面引入中國市場,中國的各類錢幣均可由美國權威機構進行標準化評級;但近現代機制幣無法出國,其可信度較之當代金銀幣就大打折扣了。”
市場價格:
老銀元成交冷價未跌
但就市場成交價格來看,當代金銀幣與近現代機制幣卻剛好相反:近現代機制幣成交雖少,跌價并不普遍,普通版“袁大頭”跌價了兩三成,但這只是老銀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