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協會揭紀念幣銷售的陷阱 |
發布日期:12-11-26 09:15: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作者:王文郁 |
近年來,民間收藏熱急劇升溫,各種紀念幣、連號人民幣紀念版等紀念品熱銷,但由于經銷商良莠不齊,虛假宣傳現象較普遍,一些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侵害。近日,沈陽市消費者協會針對此類投訴增多的情況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紀念品銷售市場貓膩多,購買須謹慎。 老人被坑 不久前,家住大東區的石大爺在電視上看到某錢幣紀念幣的介紹后,花6000多元購買了一套該紀念幣,其標注的監制單位是“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收藏家協會”。石大爺按照證書提供的信息分別給這兩個單位打電話核實,但對方均表示沒有參與監制,石大爺意識到可能上當了。于是,石大爺來到沈陽市消協投訴要求退貨。經消協工作人員調解,商家最終將貨款退給石大爺。 沈陽市消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消協近期還接到過多起此類投訴,投訴者以老年人居多。投訴的老人們反映通過電視、電話、報紙等媒體看到紀念品銷售廣告,由于輕信銷售人員對于商品具有升值、保值功能或收藏價值的宣傳及承諾,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退休金購買了紀念品。沒想到收到貨后才發現,所購紀念品并無收藏價值,或者購買價格遠遠高于其市場價格,商家提供的證書也純屬虛構。 隱患多多 沈陽市消協調查發現,目前紀念品銷售市場主要存在以下消費隱患: 一是銷售對象多為老年人。在推銷商品前,一些經銷商會事前給老年人打電話,先對老年人噓寒問暖一番,然后宣稱所售紀念品具有升值潛力和收藏價值,如購買可給予很多的“優惠”。這些所謂的紀念品價格少則千元,多則萬元以上。 二是夸大宣傳、虛假承諾。為了推銷紀念品,不少經銷商會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廣告宣傳,廣告大多夸大其收藏價值。如宣稱“史無前例”、“全球絕版”等,或宣稱有限發行或絕版發行,發行量只有幾百或幾千;宣稱發行權威性高,聯手知名機構;有的為了表明其紀念品極具收藏價值,甚至還會稱×××號已由某某機構收藏,×××號已被某企業家收藏等。從銷售手段看,多數采取口頭承諾方式誘騙消費者。如承諾只要消費者購買一定金額的紀念品后,公司會再以1-2倍的價格統一回收等。 三是銷售方式多采取郵購交易。從消費者投訴的情況看,經銷商多在外地,通過打電話聯系到消費者后,再采取異地郵寄或免費送貨上門等方式進行交易,在訂購回執單上,很少有經銷商的公章或財務章。經銷商在收到貨款后,也不給消費者開具購貨發票。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因缺乏有效的、直接的證據或因經銷商身處外地,給維權帶來了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