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大規格金幣制作的特點(胡福慶) |
發布日期:12-03-07 08:35: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胡福慶 |
噸金幣厚120毫米,通常金銀紀念幣都會有其本身重量的正負差,例如1/100的正負差,這是工業生產中允許的合理的標準數值。但是作為一種貴金屬紀念幣,考慮到方方面面,制造方和發行方一般都走上差,而不是采用下差。這是因為多給消費者一點貴金屬不是壞事,如果少一點則官司無有窮盡,會有“巨大”的把柄在消費者手中。 二,重量控制的難度。 超大規格的金幣胚餅重量的控制,體現出一個造幣企業的質量標準和制造能力,中國10公斤金幣的成品大約比標準的10公斤多10克左右。而這次澳大利亞這枚號稱一噸重的金幣成品大約比標準的1噸(1000公斤)多12公斤左右,總重量是1012公斤。金幣的規格越大,其誤差的重量也越多,這是因為工藝過程中控制其總重量的精準難度太大。關鍵問題是“制造”,而不是“鑄造”。其“制造”過程中手工制作內容較多,如果留有上差余量太少,一不小心就會使成品走下差,成為重量不足的“廢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金幣上差量越多,消費者越高興,因為總價只是以100公斤和1噸為計費標準,發行的超大規格紀念幣每枚價格相同,但是重量絕對不會完全一樣。然而這種超大規格的上差也不是越多越好,上差太多名消費者覺得得了便宜的時候,私下還會覺得造幣廠太笨,沒本事,能力差。 三,總重量難以控制的原因。 正是由于超大規格的金幣無法雕刻原模和壓鑄,所以采用的特殊的制造工藝。其制造步驟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制作具有成品正背面圖案的模型,也可以看成是石膏型,并進行表面修整,第二階段是用此模具進行砂型凹模壓制(精密鑄造的砂型),第三階段是以正背凹型砂型模具組合成待澆鑄的空腔備用,第四階段是澆鑄成純金的帶有正背面雕形浮雕的胚餅,這第五階段就是此枚金幣重量難以控制的原因所在。在此階段,我們要去掉胚餅周圍多余的毛刺,砂型結合部漏泄的多余毛刺型的片狀黃金,再吊運到立式銑床上,銑出金幣的圓形,然后利用插床銑出邊部的鋸齒形狀。從中大家可以看出,要去掉多余的黃金量,誰都不能控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加大留余量,增加保險系數,從而保證上差。在此期間每做一道工序都要重新稱一下金幣的重量,嚴格監視其重量變化。最后,圖案的手工修整和噴砂,反噴砂工藝的手工操作又要消耗很多黃金料的重量。(第三階段也可以先做成金幣蠟型后,采用失蠟澆鑄的工藝進行金幣原始胚餅成型) 四,超大規格金幣的價格雙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