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誕生記 |
發布日期:09-02-07 08:35: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 |
今年12月1日,是人民幣發行六十周年紀念日。六十年前,我們祖國還處于炮火連天的災難之中,在戰火連綿、槍炮轟鳴、經濟衰退、民不聊生的環境下,為什么要發行人民幣呢?在當時那么艱難的條件下人民幣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1946年下半年,國民黨軍隊向各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作戰,取得了初步勝利。到當年冬季,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和山東的渤海地區、西北的河東地區已基本連成一片。解放區內,居民安居樂業,地區之間人民經濟往來、市場物資交流日益頻繁。但是,各個解放區的鈔票不能相互通用流通,不同解放區貨幣的比價也不一致,貨幣問題成了影響各地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一大障礙。為此人們紛紛向領導機關反映,希望組織上盡快采取措施成立各解放區統一的銀行,發行能夠通行各地的貨幣。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解放區不斷擴大,這種呼聲也就越來越強烈。 這之前,革命根據地貨幣一直是實行“統一領導,分散發行”的方針,各個根據地的財政經濟以及貨幣金融工作都是相互分散獨立的,各自為政。要想發行統一的貨幣,就意味著解放區財政經濟方針政策必須進行重大改革。中共晉察冀中央局于1946年12月30日致電中共中央,建議中央召開華北經濟工作會議,以研究華北各個解放區“統一對付國民黨”和解決“貨幣不統一”等問題。中共中央對這一建議極為支持,指出“此提議甚好”,并規定了會議議程。1947年3月,華北財經會議在河北邯鄲召開,也就是著名的“邯鄲會議”。會議作出了“打算盡快于1947年年底前統一貨幣發行”的決定。 1947年5月,董必武到達邯鄲,對統一貨幣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作了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家一致認為,統一財經、統一貨幣非常必要,但不應著急,在各解放區貨幣的購買力差別很大的情況下,不能像國民黨幣制改革那樣用“一刀切”的辦法使老百姓吃虧,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1947年7月,華北財辦在中共中央工委領導下正式成立,董必武為主任,南漢宸、薛暮橋、楊立三、湯平為副主任。1947年8月1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上報了《華北財經辦事處組織規程》,其中明確“籌建中央財政及銀行”為華北財辦八條任務之一。8月16日,中央復電批準了這個規程,并指示各中央局各區財經辦事處施行。 在華北財辦,關于中央銀行的名稱問題,董必武曾和大家商量,他說,“聯合銀行”、“解放銀行”的稱謂,都有一定局限性,我們的中央銀行是長遠的、是全中國的,取“人民”兩字似乎好些,可表明它的性質是人民的銀行、大眾的銀行,不是官僚資本家的或金融寡頭的銀行,同時也說明了這個銀行的規模、范圍、格局和作用。現在各解放區政府都稱作人民政府,將來新中國也勢將稱為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就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大家都同意這一看法,于是董必武經劉少奇同意,于1947年10月2日致電中共中央,建議成立全解放區的銀行,并提出“銀行名稱擬定為中國人民銀行。”據有的書籍記載,關于人民銀行的名稱,中央在復電時是經過再三斟酌、反復修改后才定下來的。人民幣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貨幣簡稱,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接到中央復電后,南漢宸就請董必武為新幣票券題寫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和面額等字。董必武經過再三考慮才答應題寫行名,他說:“中國人民銀行這幾個字千金的重要,我要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沐浴更衣,靜心恭寫。”當晚他坐在書案前閉目構思良久,才恭恭敬敬地寫出許多張行名和面額的條幅。第二天早上又精心挑選出最滿意的條幅,拿了出來。 進入1948年,國民黨軍節節失利,解放區迅速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