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貴金屬幣(章)的鑄造與發行(一) |
中國內地之銀圓鑄造,源于民間仿鑄。由晚清名臣林則徐所奏“蘇省并無洋銀出洋折”所述可知,嘉慶、道光年間,民間已有仿鑄銀圓,而黃爵滋更于《紋銀洋銀應并禁出洋疏》中明確指出:“自洋銀流入中國,市民喜其汁枚核值,便于應用,又價與紋銀爭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銷化洋銀,仿鑄洋錢,其鑄于廣東者曰廣板;鑄于福建者曰福板;鑄于杭州者曰杭板;鑄于江蘇者曰蘇板、曰吳板、曰錫板;鑄于江西者曰土板。種種名目,均系內地仿鑄”,中國早期自鑄銀幣中,頗負盛名者有如清道光年間臺灣省自鑄壽星像府庫軍餉銀餅(俗稱老公銀、老公餅)、如意銀餅、筆寶銀餅,福建省所鑄漳州軍餉銀餅等。清咸豐六年(1856年),上海外商擅自以墨西哥鷹洋(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所鑄銀幣)代替本洋為記賬貨幣,并厘定二者比價。上海道懾于外商壓力,被迫同意鷹洋在當地流通,并指定王永盛、經正記、郁森盛三家商號兌換鷹洋。同時,仿效外國銀圓形制,鑄有重一兩及五錢雙面文字銀餅一批共6種,史稱“上海銀餅”。同治初年,上海工部局又向香港造幣廠定制上海壹兩、上海貳錢銀幣,均未正式流通。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自鑄機制銀幣在歷經近半個世紀反復論爭、醞釀之后,始由吉林機器官局鑄成。史載其時吉林將軍希元曾奏請清廷,言及該省欠缺制錢,私商錢鋪所發錢票流通于市,造成銀價增昂,物價上漲,故由軍餉中提取白銀5000兩,鑄行幣值分別為一兩、七錢、五錢(半兩)、三錢、一錢之五種銀幣。因滿州語中“吉林”意即“船廠”,當地銀衡習用廠平,故該套銀幣即稱“吉林廠平”。因其原本用作軍餉,所定等值不合民間使用習慣,市面未及盛行旋被廢止,傳世極罕。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于廣州籌創“廣東錢局”,全套造幣機械系從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訂購,升延聘外籍技師。光緒十五年(1889年)該局投產,初鑄共有五等幣值之“光緒元寶七錢三分銀幣系列”與“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系列”(即史稱“七三番版”與“七二番版”者),成為中國近代官鑄機制銀圓之濫觴。惟因幣銘“光緒元寶”被英文圍繞,遭致清廷駁回,未正式發行。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該局鑄行新版“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系列”,計分5種:“一號庫平七錢二分,配純銀九成;二號三錢六分,配純銀八六;三號一錢四分四厘;四號七分二厘;五號三分六厘,均配純銀八二成”。正面鐫刻漢、滿文“光緒元寶”字樣,并鐫“廣東省造”及記值文字,背面中央均為蟠龍圖案,環以英文幣銘。“市面行用,商民稱便”。后經清廷下令作為法幣,終成晚清中國自鑄銀圓典型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