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貴金屬幣(章)的鑄造與發行(一) |
中國貴金屬幣的鑄行,始于先秦,興于宋、明,尤以晚清及民國前期為最盛。在該歷史時期中,以機制白銀鑄幣(包括中國自鑄機制銀圓及外國銀圓)等為代表的貴金屬幣取代了傳統外圓內方銅質制錢在市場中廣泛應用,成為流通貨幣的主流。舊時的銀兩幣制日趨沒落,而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幣制——銀元本位幣制得以產生、確立,并對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風云變幻,動蕩難安。在該時期中,中國社會制度由封建制漸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制轉化,并相繼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及新民主主義革命。貴金屬鑄幣之行用正處其時,因而不可避免具備極其鮮明之時代特色。成為探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金融、交通及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化狀況之珍貴寶物資料,亦系中國貨幣發展史研究之重要課題。 公元15世紀,東方新航路開辟,中西海上交通漸趨發達,外國銀元開始流人中國。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海禁漸開,外貿日益繁盛。貴金屬鑄幣形式簡單劃一,名稱單純,計算、攜帶及收受方便,成色、重量標準,遂成商品交易急需。中國舊有銀兩幣制因存在形式、種類名稱過于復雜,成色高下不齊,平砝大小不一,稱量、評色及計算極為煩難等弊端,不適應用,難以為繼。而包括墨西哥、荷蘭、葡萄牙、美國、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銀幣在內之大量外國銀圓,得以乘虛進入中國市場,且種類增多,流通范圍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迄止1910年,在華行用之外國銀圓已逾15種,數量達11億元之巨。外商大量輸入重七錢二分、成色約百分之九十之銀圓,與重一兩、成色為百分之九十三點五之中國紋銀等量交換,套取大量銀錠出門。尤以鴉片貿易劇增,致使中國對外貿易出超嚴重,巨額白銀外流,銀價暴漲,危及國計民生。中國幣制及貨幣流通極度混亂。顯而易見,銀圓已成西方列強控制其時中國政治經濟與財政金融之重要工具。是故中國朝野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如焚,紛紛提出改革動議,力主中央政府統一鑄造銀圓,藉以“維主權,存正朔,收利權,塞漏邑”,限制洋銀流通,阻截白銀外流,挽救國家經濟。 近代中國官鑄銀幣之嘗試,始于清乾隆統治時期。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行令西藏地方政府,命由中央政府駐藏大臣監督,設爐鼓鑄地區性流通貨幣——“乾隆寶藏”,用以驅除曾長期流通于該地區之廓爾喀(尼泊爾)劣質銀幣。次年,清廷正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專立“錢法”一章,明令設“鑄錢局(寶藏局)”于西藏,就地鑄造統一官錢,且詳列新鑄官錢式樣、成色、折算比價及由駐藏大臣親自監督等項,確保此舉順利實施!扒毑亍便y幣乃是中國歷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權明文統一規定,嚴格督造并廣泛行用之銀質流通鑄幣,既開中國近代官鑄仿外銀圓先河,亦系中國中央政府長期在西藏擁有并全面行使神圣不可侵犯主權之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