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詮釋中國錢幣的歷史與內涵 |
發布日期:08-11-11 14:56:00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寶”,科學的名稱應該是“金銀錠”。金銀作為稱量貨幣,在中國出現比較晚,到春秋戰國時期才開始,此后各時期的金銀稱量貨幣形制不斷變化,早期有版形的、餅形的,后來逐步演變成笏形、長條形、船形、束腰錠形,黃金還有金塊、金葉等等。“元寶”一詞的正式啟用是在元朝的銀錠上,開始是指元朝寶貨的意思,后來才把金銀錠俗稱為“元寶”。現在人們印象中的馬蹄形的“元寶”,則是明以后才出現的器形。各時期各地區的金銀錠,不僅是器形不一、鑄造工藝不一,并且留下了不同的銘文,記錄著它們的性質、用途、時間、地點、重量和鑄造部門及有關人員的姓名。
金銀錠因重量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級,一般大錠重五十兩,中錠重二十五兩、或二十兩、或十兩,各個時期有不同的規定,五兩以下為小錠。因為它們的稱量單位以“兩”為主,所以白銀稱量貨幣也被簡稱為“銀兩”。 金銀取得貨幣地位以后,其文化意義上的衍生物亦就應運而生,各種喜慶活動、親友間的饋贈禮品,會有各種定制的小元寶,定制的金銀小擺件、小飾件等等,它們是元寶文化的發展,它們更強調制作的藝術性。 3、機制幣(章) 在古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和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錢幣,主要區別有三:一是幣材,西方以金、銀為主,東方以銅、鐵為主;二是幣面紋飾,西方以圖案為主,東方以文字為主;三是制造工藝,西方是打制工藝,東方是澆鑄工藝。鴉片戰爭前后,由于西方貨幣形制和貨幣制度的傳入,改變了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趨向,西方制錢機器的輸入,改變了中國的造錢工藝,銀元、銅元等機制幣的誕生,最終取代了中國傳統的銀兩和制錢。 十七世紀中葉,即明末清初,西方銀元開始流入中國。到十八世紀中葉,即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隨著歐美銀元流入數量的增多,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民間流通使用,于是在東南沿海地區,一些地方政權也開始仿制銀元,開始蘊釀中國自己的機制幣。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試鑄龍洋以后,各地競相效仿,于是各省紛紛自制銀元。到宣統二年(1910年)以后,開始著手統一國幣,但真正實現國幣統一是民國年間的事情。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法幣政策,機制的銀、銅元便逐步退出流通市場。 在近代機制幣中,真正發行流通的金幣,品種很少,數量也不多,從遺存的實物看,多數是金質的樣幣和紀念幣(章)。 銅元開始是作為銀元的輔幣鑄造發行的,但實際上成了取代制錢的主要流通貨幣,銅元使用的時間雖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品種繁雜 |
上一篇:金銀幣的主流地位被不斷削弱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