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網4月20日北京訊(記者任婧)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與江西中文傳媒藝術品有限公司(集雅齋)聯手推出的《當孔方兄遇見洋通貨——古絲綢之路貨幣展》20日下午正式在北京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開幕。
本次展覽以絲路上古貨幣為主題,展示“一帶一路”各國的經濟、文化、藝術、工藝等各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價值,展現“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則的深刻含義。古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城長安、洛陽,經中亞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至歐洲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連接了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近一個世紀以來,古道上曾通行的各地錢幣逐漸被發掘,包括中原王朝錢幣、薩珊王國、貴霜王朝和拜占庭(東羅馬)、薩曼金幣等,從漢至清,歷代銜接,數量巨大。這一枚枚小小的貨幣,像是見證者,見證著當年花雨繽紛、舟楫絡繹的絲路盛景,也為絲路中的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神話學、工藝學、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物證。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國的和田馬錢(漢佉二體錢),其工藝是希臘的打壓法鑄造,其錢面上的馬的形象則源自大夏(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錢幣正面是佉盧文,背面銘文則是漢字,并且采用中原地區傳統的貨幣重量單位“銖”作為它的計值單位,具有典型的東西方貨幣文化交融的特征。這一枚斑駁的貨幣,形象地記載了當年東西方文明交流、出新的歷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實寫照。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版塊:一是中原王朝古貨幣,二是西域(新疆)自鑄貨幣,三是域外古國貨幣。該展覽展示了古絲路沿途各王朝和城邦國發行的貨幣近500枚,時間跨度從公元前7世紀到20世紀,涵蓋西徐亞王國(今黑海北岸,約公元前7世紀)、古羅馬帝國(今意大利半島,約公元前300-前200年)、古代印度(約公元前180年-公元10年)、安息(今伊朗東北部,約公元200-300年)、貴霜(今塔吉克、里海等地區,約公元155-300年)、薩珊(今敘利亞、高加索等地區,約公元300-500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約公元527-565年)等,50多個政權、王朝的貨幣。其中包括和田馬錢等珍品。
為迎接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策劃了“一帶一路”NICE展系列,便是希望從不同文化角度和維度,介紹絲路幾千年悠久的文明交流史,證明各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構成了絲路人文精神的血脈。展覽將持續至5月21日,為期一個月。民眾可前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北京市東城區北河沿大街甲83號)免費觀看。
來源:海峽之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