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金幣的收藏投資價值 |
發布日期:12-07-22 09:18:4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政協網 作者:吳偉忠 |
據悉,中國金幣總公司將在近期發行中國古代通貨文化系列第2組貴金屬收藏品--金餅,該項目是繼2008年10月面世的中國古代通貨文化系列第1組貴金屬收藏品--金銀鋌之后的又一個貴金屬收藏佳品,值得廣大投資收藏者多加關注。 戰國金餅,彌足珍貴 很多集幣愛好者對我國近年來發行的各種現代金銀紀念幣耳熟能詳,但對古代的金餅知識卻知之甚少。金餅其實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圓形金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眾所周知,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征,其自身具有天生的貨幣職能。我國早在商代就已開始了黃金的冶煉,在河北嵩城商代中期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都曾先后出土過黃金塊和小片金葉。戰國時期的楚國金版(因金版上有"爰"字,被稱為爰金)是我國最早的黃金貨幣,當時的市場交易是根據貨物的多少將金版分割使用。據考古資料介紹,金版的出土地點主要集中在原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疆域內,戰國時楚境多產砂金,砂金的含金量高,澆鑄出的金版成色也大都在90%以上。楚國金版上的印文也多與楚國有關,目前存世數量最多的郢爰("郢"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邑,"爰"是重量單位,可用來交換時計量)就是在楚國都城所鑄造。 我國目前已發現戰國時期的金版、金餅有多種,主要有:郢爰、陳爰("陳"原是陳國的都城)、鄟爰("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小國)、鬲爰("鬲"是楚國地名歷陽)等七八種。金版主要流通于我國古代的南方地區,而北方黃金貨幣的形制最早仿貝幣,以后逐漸被金餅所取代。戰國時期的金餅大都呈圓餅狀,正面經過錘擊,中間內凹,邊緣突起,背面凹凸不平。戰國金餅存量稀少,彌足珍貴,十分罕見。在安徽阜南三塔、河北燕下都、滿城賈莊、陜西臨潼、北京懷柔等地曾偶有出土。戰國金餅大致可分為大、中、小型三種:大型,直徑約4.2~6.4厘米,重約250克左右;中型,直徑約2.8~3.5厘米,重約60克左右;小型,直徑約1.7~2.1厘米,重約15克左右。 西漢金餅,走俏拍場 秦統一中國后,銷毀了六國的貨幣。并將貨幣分為二等,規定以黃金為上幣、半兩(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貨幣立法。秦朝和西漢初期的黃金貨幣形制除金版外,大都以金餅為主。西漢金餅,一般不作流通使用,只是作為貯藏、賞賜、饋贈、進貢、贖罪和大額支付等用途。當時的金餅形制大多是圓形薄餅狀的,在底部還刻有各種文字或記號。計量單位有斤、兩、株等。陜西興平、臨潼兩地的古城遺址都曾分別出土過秦代金餅;西漢金餅則相對較為多見,流通地域也比較廣泛,幾乎遍及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