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幣博覽會拍賣精制幣“大40”看品相與價格 |
發布日期:12-12-29 09:13:5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楊松林 |
在2012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專場精品拍賣會上,“大40”精制幣以120000元的價格成交,筆者第一時間將成交價格在精制幣QQ群內進行了通報。第二日即有網友在QQ群里談起此幣的成交價格,筆者認為基本體現了這枚精制幣的價值。根據孫克勤老師最新出版的精制幣圖錄上的有關報價,此枚幣的參考價格當在150000元左右。現場有網友曾實地查看了此項拍品的品相,發現幣面上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有不少指紋。筆者之所以認為成交價基本體現了這枚精制幣的價值,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參考價格在150000元左右,拍品略有瑕疵。該枚精制幣先前曾以裸幣形式出現較多,且多為表面有磕碰,品相也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此次該項拍品為禮品包裝,證盒齊全,品相相較起來還算不錯,故而考慮矮子里拔大個兒。盡管以120000元的價格成交,等于打了個八折,基本上尚能接受。 二是考慮到此枚精制幣的稀缺性,“大40”精制幣近年來出現頻次極少。錯過這次,很有可能再難以覓到,因此品相稍差可以接受。從戰略的眼光看,先買入后可以防止踏空,等將來有機會再找到一枚品相更好的,入手后再將瑕疵的那枚出手。 三是從和其它錢幣收藏板塊的比較來看,精制幣目前尚處價值洼地,一個板塊的頂級藏品也只有十幾萬人民幣,確實說不過去。和金銀幣中老精稀板塊以及第一、第二版紙幣動輒幾百萬人民幣的的價格比起來,精制幣可謂潛力十足。因此從長遠的發展眼光看,越早購入越好。 有位資深網友曾提出,品相是最最重要的。他舉了一個例子,袁大頭品相好的可以賣到近萬元。的確,近代機制幣的品相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不能完全運用于現代幣,因為現代幣特別是精制幣的發行量極少,與袁大頭根本無法相提并論;袁大頭多有流通,品相損耗大,但精制幣則基本不流通,品相損耗就更少了。正因如此,袁大頭發行量大,品相差的居多,能找到品相好的確實可以賣個大價錢。但精制幣品相都不會相差太大,因此品相在價格的構成上并不如近代機制幣那般重要。 在此筆者也舉兩個例子:一是大名鼎鼎的85年銅貓。香港著名藏家陳景林先生早年購得一枚,但品相不是最好,如果按照唯品相論的觀點,他是絕對不會買入的。但他作為一名大藏家,確實有著出眾的眼光,買入品相不是最好的一枚后,一直等待機會再覓尋品相更好的。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他找到一個幾乎完美品相的85年銅貓。如果沒有他當時購入85年銅貓并進行研究,進而向官方提出有85銅貓的存在,估計85年銅貓身世之謎還要晚幾年才會揭曉。二是中新友好5盎司金幣。這枚金幣在大陸首次公開場合交易是出現在2010年的上海東方國際拍賣公司的錢幣專場拍賣會中,由于其實鑄量稀少很多藏家根本無緣眼見。上拍的這枚中新友好5盎司金幣,幣面有兩處比較顯眼的劃痕,但絲毫不影響其以650000的高價成交。要知道當時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一組全套一盎司五枚金幣的價格也才200000-300000元啊,這足以證明其稀缺性。正是由于其相當稀少,買家對品相并不是十分看重,能夠找到一枚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所以把握一枚幣是否可以入手,其實應當綜合考慮稀缺性、品相、題材等特點,將這些關鍵因素一起考慮最終確定一套幣的價值定位。而其中的品相要素雖然很重要,但并不一定是唯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