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在蘇州河畔具有百年歷史的上海郵政大樓內開業,這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起設立的郵幣卡電子交易服務平臺。業內認為,互聯網的興起為郵幣卡市場復興帶來了新的機遇,從表面看是線上平臺取代線下平臺,而從根本上看,線上平臺將更加便捷、交易成本更加低廉。
未來,由于互聯網的規模效應,線上交易的規模會遠遠大于線下市場,有可能形成線上市場占主導、對交易價格起引導作用的格局,甚至形成定價機制。
巨大的市場有待開發
據統計,全國共有線下郵幣卡交易市場62個,實體市場經營面積約11.48萬平方米,網絡市場21個。郵幣卡市場總體規模在5000億至6000億元,年交易額約為200億至250億元人民幣。其中,僅北京和上海兩地實體市場日均交易額就達5000萬元以上。
但另一方面,新老交替的市場環境與龐大的交易規模不相適應,秩序混亂、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市場萎縮等問題,阻礙了郵幣卡市場的進一步繁榮。
郵幣卡交易中心總經理徐智斌介紹,目前郵幣卡二級市場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缺乏統一、規范、公開的交易平臺,市場交易秩序紊亂,商品價格發現不充分,未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產業鏈; 二是缺乏便捷、安全、優質服務的交易手段,市場交易效率和參與度較低,商品的投資和保值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掘; 三是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交易保障體系,信息傳導功能失真,市場交易群體萎縮。
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董事長陳必昌則認為,互聯網的興起為郵幣卡市場的復興帶來了新的機遇,特別是崇尚互聯網思維的年輕人進入郵幣卡市場的門檻將大大降低。
“未來,由于互聯網的規模效應,線上市場的規模會遠遠大于線下市場,最終有可能形成線上市場占主導、對價格起引導作用的格局,相信最終線上與線下的整體市場價格也會形成互動、保持一致。”陳必昌說。
交易中心改變行業趨勢
滬上最著名的盧工郵市是上海市盧灣區總工會于1983年創辦的,主要以郵票、錢幣和磁卡為主的交易市場,在全國非常有影響力,過去都是小攤位,有點雜亂,環境也不是很好,但這家郵市天天有交易,很多集郵愛好者幾乎每周六、周日都要到郵市去。
盧工郵市主要以“行貨”為主(指在郵資票品目錄上能夠查到的郵品),但是一些經營古典郵票以及郵政史題材郵票的郵商也設有門店。多年來,這家市場每天的成交價格已經成為國內郵幣卡價格的一個參考,這種實體店模式給玩家一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看得見、摸得著,所以生意火爆是有專業和口碑基礎的。但是面對線上交易平臺的出現,有些郵商也表現出一定的憂慮。
顯然郵幣卡交易走上電商之路后,現有郵幣卡交易業態有可能發生根本改變。
“目前郵幣卡交易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權威線上平臺。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的成立,將有效整合線下資源與線上優勢,會把全國傳統集郵愛好者和潛在購買者以及專業投資者吸引過來。”在昨日交易大廳里,一位剛完成注冊登記的投資者告訴晨報記者。
中華全國集郵聯常務理事劉廣實說,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的成立,將為交易雙方提供隨時隨地的交易系統、專業鑒評、透明信息、便捷結算的服務,成為振興郵幣卡收藏文化的重要平臺。
未來要引入標準化交易
據介紹,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是一家國有控股、混合型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者通過這個交易中心的平臺,可以進行流通、投資、收藏、鑒定、倉儲、融資、文化推廣的封閉循環,滿足交易活動的全方位功能需求。交易中心實現“四大創新”,在交易模式上,創新地融合了現貨掛牌交易、現貨競價交易、現貨訂單交易和現貨托管交易等四種交易模式。其掛牌與競價交易模式更像是一家兼顧廣度與深度的商品交易所。
交易中心自建鑒評團隊、鑒評專家委員會、第三方權威評級機構三位一體的鑒評體系,在行業內首次實行所有交易藏品全部先入庫、后交易的模式,通過專業制作確保品相完好,嚴格保證交收藏品的質量,為所有參與者鋪設了一條順暢的進入與退出渠道,降低了參與門檻和成本。
徐智斌說,未來等條件成熟時,會將交易品種設計成標準合約,托管交易類似于中小板股票交易,集中托管,隨時提貨;訂單交易類似于商品合約遞延交易,集中交易,每日交收,價格發現充分,具有套期保值功能,適合于專業投資者,為今后標準化交易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