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遠東第一大廳”美譽的上海郵政大樓中心交易大廳再度煥發青春。1日,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正式上線,新華社副社長慎海雄等為交易中心揭牌,這也是首個全國性郵幣卡電子交易服務平臺,被視為“國家隊”的首次入場。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方面將為存量規模達到6000億元的郵幣卡市場形成財富轉換中心,另一方面,郵幣卡市場由分散離線交易向集中在線交易的轉變的趨勢,也將帶來從規則到體系的變革,衍生出新的交易生態系統,并且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要素市場的新成員。
從線下到線上,“國家隊”整合郵幣卡市場
郵票是記錄一個國家的名片,然而,郵票作為郵資憑證的功能在不斷弱化,其投資市場參與群體也在老化。
“我們發起這個平臺的意義,就是要讓郵票錢幣等通過電子化交易平臺,重新煥發青春。”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董事畢曉哉說。
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是由中國郵政集團屬下上海郵政實業開發總公司聯合新華社旗下北京新華金融信息交易所有限公司和上海振瀛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一家國有控股、混合型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國首家權威國資背景的郵幣卡電子交易服務平臺。
當前,我國郵幣卡的線下市場存在市場分割、交易成本高、交易規則不統一、準入門檻高等難題,整個市場缺乏一個權威的、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體系。
顯然,從線下到線上,互聯網的發展和中國郵政及新華社的天然優勢,給了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整合郵幣卡市場的契機。
中國郵政在全國各個省份都有集郵公司與服務網點,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將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郵幣卡商品聚集到交易中心的平臺上,使散落在每家每戶的郵幣卡商品能流通起來,發揮郵政普遍服務的功能,讓民眾都能參與進來。
“由于互聯網的規模效應,線上市場的規模會遠遠大于線下市場,價格會形成互動,最終形成線上市場占主導、對價格起引導作用的格局,讓5、6千億的線下市場活躍起來,讓年輕人都能參與進來。”畢曉哉表示。
從留存到流通,打造財富轉換中心
目前,全國共有線下的郵幣卡交易市場62個,實體市場經營面積約11.48萬平方米,網絡市場21家,經營者數量約2713戶,從業人員約5854人。郵幣卡市場總體規模5000至6000億元,年交易額約為200至250億元人民幣。
不過,仍然有不少藏之于民的“財富”,由于流通不暢或者成本太高并沒有被發掘,財富無法有效轉換。
“財富如果不能流通就不是真正的財富。”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總經理徐智斌說。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要盤活這些居民手中的財富,形成一個新的財富轉換中心。
近年來居民參與到郵幣卡交易、投資、收藏總有不少困惑,郵幣卡線下市場魚龍混雜,更讓投資者“霧里看花”。正是由于郵幣卡市場的分割、不透明,帶來居民的不了解、不信任,只能將手中的財富存放起來,成了擺設。 中華全國集郵聯常務理事劉廣實說,進入郵幣卡市場門檻較高,需要對投資品種有一定的了解,實際上,業內哪怕是知名的專家,也往往只是針對一類或幾類品種較為熟悉。
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董事長陳必昌表示,未來,交易中心更是一個集成了交易系統、產品研發等多功能的系統,可以便捷的實現貨物交換、流通、發現新價值、盤活百姓手中的財富和資源。
從規則到體系,塑造新的交易生態系統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分散離線市場交易的時間空間有限,目前國內郵幣卡交易市場很大的一個缺憾,就是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這已經嚴重阻礙了郵幣卡市場的健康發展,面臨日益收縮的困境。
“促進交易市場繁榮的根本,還是市場的規范和規則的建立。”劉廣實說。整個郵幣卡市場生態系統的塑造,將成為振興郵幣卡收藏文化的重要平臺。
“交易中心通過整合二級市場,讓郵幣卡交易背后有一個完整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徐智斌說。
顯然,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有著更遠大的目標,圍繞著郵幣卡電子化交易平臺打造一個全新的交易生態系統,包括郵幣卡的鑒評、物流、咨詢等一系列配套產業。
根據規劃,郵幣卡中心未來將成為一個“百貨商店”:交易模式涵蓋市場群體的各個方面,讓收藏、投資、愛好者都能參與進來;借助現代化金融手段,提供針對郵幣卡市場的投資品種;提供基于實物鑒評為基礎,每日實物交收的托管交易,解決郵幣卡商品保存難、流通差的問題,并衍生提供金融服務、資訊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