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幣話(16) 佛指舍利(賈關法) |
發布日期:10-12-16 08:57:1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賈關法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12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2500年前,釋迦牟尼在印度的一棵菩提樹下圓寂,遺體火化后,共得84000顆真身舍利。所謂“舍利”,就是經過髙溫燃燒的遺骨和凝結的晶體,其形千變萬化,其色五彩斑斕,有如珠寶放光,有如蓮花含蕾,有如菩薩化身,“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象征“遺教不滅”,被視為佛門傳世圣物。“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據史載,佛陀之舍利,有19份傳入中土,曾在全國設立19座寶塔供奉,保存至今有3處:即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寧波阿育王寺塔)、五代(周)岐州岐山南塔(今陜西扶風法門寺塔)、五臺山塔院寺。陜西法門寺因供奉舉世僅存的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成為“關中第一祖廟”。 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塔半邊倒塌。1987年2月重修,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宮內出土的2499件大唐稀世珍寶,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出土的佛祖舍利共4枚,其中真身靈骨1枚,其余3枚是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不滅,實際上是一種仿制品。但佛界認為,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系,趙樸初曾作詩贊曰:“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埋在地宮的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神秘包裝。第一重寶函為絲綢(出土時僅見殘片)包裹的大鐵函,加大鐵鎖一把。第二重寶函是一個精美的銀質鎏金函,函身雕鑿有45尊造像。第三重寶函是一個銀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寶函是一副水晶槨,槨頂嵌黃、藍寶石各一,槨蓋雕觀音菩薩坐像。第五重寶函是一個壺門座玉棺,棺蓋雕普賢菩薩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棺內才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佛界至高無上的圣物--釋迦牟尼佛真身靈骨(左手中指骨)。 那么,佛指舍利又是什么人從遙遠的天竺奉至法門寺的?這是一個千古之謎。在唐玄奘弟子慧立所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及同時代其他高僧的“續傳”中,記述了玄奘法師在某年十二月三十日(即中國的正月十五)之夜,于大菩提寺觀瞻佛指舍利時的感人情景:一時間“天雨香花,大放瑞光”,“奘初到此,不覺悶絕,良久蘇醒”,及至親睹圣物,竟然激動得暈倒;醒來后,又恨自己不能跟佛祖生于同時,于是又暈了過去。當晚,玄奘研讀經文,“忽失燈明”,但戶外“通明晃朗”,出門一看,只見佛塔上“飛焰光輝”,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