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3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目前,拼湊變造幣在人民幣變造假幣中占到絕大份額,而其中又以針對ATM機等自動鈔票處理設備的新型變造幣犯罪更為突出。這種現壯與我國的貨幣流通環境、貨幣防偽設計特點、殘損幣兌換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本文就人民幣中拼湊變造幣的防假問題進行了思考,希望有助于我們在相關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反假貨幣工作。
一、當前變造幣發生的主要特點
(一) 針對自動鈔票處理設備的弱點而“設計”。
這一類變造幣主要是將真幣通過剪裁或正背面分揭,分割成多部分,然后將部分真幣與部分假幣重新拼湊,制成真假組合的紙幣,從而將一張真幣變為多張變造假幣。這正是利用自動點鈔機基本取代人工作業,自動鈔票處理設備只能針對部分可機讀的防偽手段進行判斷。且按照目前的法規,機器只能將其視為“無法識別的貨幣”退還,假幣不會被沒收,更不會被報警。
(二) 針對人民幣紙幣設計弱點而“設計”
雖然第五套人民幣特別是2005版人民幣,采用的防偽技術基本接近世界主流貨幣的防偽水平,但設計時并未充分考慮針對變造幣的對策,其防偽手段,特別是有限的機讀防偽手段主要集中在紙幣的一側;除1999版50元、100元紙幣外,紙幣編號僅印一處,人民幣設計上的這些弱點,客觀上也使拼湊變造幣犯罪者有空子可鉆。
(三) 針對有關制度和管理弱點而“設計”。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辦法》(2004年2月1日起實施)規定,一些以欺騙自動鈔票處理設備為目的變造幣所產生的“余料”,即不含主要機讀防偽特征或編號的另一半真幣殘幣,即使不再拼湊變造,也可以在金融機構兌換到一半面值的真幣從而獲利,并由于缺失編號,金融機構無法有效記錄兌換過的信息。此外,部分設備不符合標準,從而為誤收、誤付變造幣提供了可能。
二、 針對拼湊變造幣的防假思路
(一) 加強對自動化鈔票處理設備的管理
首先,應建立鈔票處理設備使用單位內部管理制度。設備購置和和使用應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和國家質量持技術監督部門認證的自動鈔票處理設備,并應建立設備測試登記制度,定期抽查測試設備運行情況,對新型變造假幣的信息要留存測試記錄,對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