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紅軍“借谷票”(葉真銘) |
發布日期:09-08-25 08:40: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8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最近,筆者在泉友處見到一張珍貴的紅軍“借谷票”。該票長10厘米,寬7.5厘米,木刻版印刷,棉麻紙質,紙色略發黃。借谷票正面四周飾有麥穗和花紋圖案,上方中央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干谷一百斤”字樣。其下為紅軍戰士持槍舉旗沖鋒陷陣的主題圖案,兩旁印有“瑞京縣”3個字(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江西瑞金縣,故有“瑞京”之稱)。下方有兩行小字“此票專為一九三四年向群眾借谷充足紅軍給養之用”,落款為“糧食人民委員陳潭秋”并蓋有其本人印章。背面印有憑票可于1935年9月和1936年9月各向蘇維埃倉庫取還50斤干谷的說明及糧食人民委員陳潭秋名字、印章。這張“紅軍借谷票”是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難得一見。 1930年底至1933年,紅軍先后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四次反革命“圍剿”。在反圍剿過程中蘇區和紅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糧食困難,毛澤東、張聞天等23位中央領導人發表了每天減2兩糧食不領夏衣的聯合公開信。為保證根據地和紅軍的糧食供給,1933年3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第二十號訓令,決定向群眾借谷,并發行了借谷票證,作為留給借谷百姓的憑證。中央蘇區各地紛紛發起了借谷競賽活動,蘇區百姓向紅軍借糧十分踴躍,許多群眾紛紛表示“借谷給紅軍不要還”,有的還主動退回了政府發給的借谷票。當時向群眾借谷超過了60萬擔,借谷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為保障紅軍供給、緩解蘇區財政困難、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和軍事封鎖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在江西、廣東、福建等地陸續發現了少量紅軍借谷票證。據筆者所知,目前存世的紅軍借谷票證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軍臨時借谷證”,上有毛澤東、林伯渠、項英、張聞天、陳潭秋等人簽章;二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臨時借谷證”,蓋有鄧子恢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人民委員部印章;三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蓋有陳潭秋印章。這些紅軍借谷票均為木刻版或石印印刷,棉麻紙、毛邊紙或宣紙質地,面額有干谷10斤、50斤和100斤等,圖案紋飾設計都包含著濃厚的革命色彩。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軍臨時借谷證”背后為中國地圖,圖中央有中國共產黨黨徽圖案,表明了紅色蘇維埃政權的性質。 這些紅軍借谷票,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人民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反革命“圍剿”的歷史見證物,它反映了蘇區紅軍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是學習中國革命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不可多得的實物教材,具有獨特的收藏和研究價值。經過70多年的風雨滄桑,紅軍借谷票存世量極少,寥若晨星,彌足珍貴。2003年江西萬安縣財政人員在清理檔案倉庫時一次性發現了50張各類紅軍借谷票證,轟動了收藏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當地農民用來抵交公糧時上繳的,票證被定為三級文物,全部移交給博物館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