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流通紀念幣樣幣(孫景龍) |
發布日期:09-12-04 08:27: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孫景龍 |
真理,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如站在純收藏的角度看,樣幣流入社會之錯的板子不應“打”在錢幣愛好者身上,只有靠具體負責貨幣發行管理的專職部門和人員今后嚴格依章辦事、防微杜漸才是。
怎樣看待樣幣問題 國家明令樣幣禁止流通,是央行現在和今后嚴管的對象。至今,央行未回收那些已經流失在民間的各種樣幣。樣幣流入了社會,畢竟在一定程度上有損于貨幣管理的嚴肅性和人民幣形象。 根據目前各地錢幣市場樣幣交易出現率,稀罕性導致每枚(套)樣幣的市場價格在數千元至幾萬元之間,在低收入地區幾萬元都能取媳婦了,因此,已經流入社會的樣幣的數量還談不上進入流通,充其量是在錢幣愛好者集藏圈內進行交流。 筆者認為,看待樣幣問題必須分兩個階段,并要結合各個階段的客觀環境和背景,即以辦法出臺前后作為“分水嶺”。一是辦法出臺前:樣幣的管理根本談不上正規化、制度化,也沒有相關的法規來約束,既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和條例的出臺,也存在先天不足的情況,在條例第二章第十四條和第四章第二十八條中,僅籠統地規定了樣幣禁止流通,卻未對樣幣的日常管理、制發和使用、保管和收回、懲罰等作出詳細規定,是造成樣幣管理混亂的根本原因。不能用現在的規定去要求過去已經發生的工作疏忽。二是辦法執行開始至今,如果再有新版樣幣流入民間,則必須嚴格查處。辦法規定:樣幣發至央行地市級中心支行,就使新版樣幣配發的范圍和經手人數大為縮小。辦法的制定和執行,使過去鑄造樣幣不規范的情況得到改變,比如第六屆運動會樣幣,當時在樣幣表面并沒鑄“樣幣”字樣,只是在外包裝的硬塑料盒上標明“樣幣”,而在辦法第七條中,明確了“樣幣上印制‘樣幣’字樣”的規定。 總之,面對樣幣已流入社會這一不爭的事實,我們如何去認識和對待樣幣是廣大錢幣愛好者和管理部門要去思考的問題,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