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流通紀念幣樣幣(孫景龍) |
發布日期:09-12-04 08:27: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孫景龍 |
。所以,在稱謂上易與那些未發行的貨幣設計效果樣幣混為一談。
樣幣的基本特征 樣幣與同題材的紀念幣在直徑、重量、圖案、文字、面額等方面相同,規格完全一致,惟一區別是在正面(極少數在背面和正背兩面)鑄有漢字“樣幣”二字,陽文,左右排列。一枚套的紀念幣有一枚樣幣,兩枚套的紀念幣則有兩枚樣幣,依此類推。 從紀念幣愛好者和錢幣市場反饋的綜合信息看,絕大多數樣幣是被鑲嵌在不透明的硬塑料薄版的圓洞里,再裝入透明的硬塑料盒內,硬塑料板的顏色以紅、綠等為主。 早期樣幣上的“樣幣”二字與幣文顯得格格不入,字體風格與幣面其他字體完全不同。放大鏡下的“樣幣”二字刻痕明顯,字體雖說不丑,但確實很難看,絲毫談不上藝術和什么美感。筆者認為這是造幣廠刻意為之,目的是勿讓“樣幣”二字與紀念幣的內容相混淆。從藝術鑒賞角度來說,單“樣幣”二字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后期的“樣幣”二字,字體稍微端莊得體一些,但與錢幣主題文字的字體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 樣幣是怎么流入民間的 這些原本應靜靜躺在銀行文件保險柜里的工作幣,為什么會“光臨”錢幣市場、進入紀念幣收藏者手中? 根據筆者多年觀察,樣幣流入民間的“線路圖”大致有以下幾條: 1、由于1998年12月央行所進行了全國機構大改革,撤銷了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一級的省級分行以及各地的地一級的市級分行,成立了現在的9大區行和總行及重慶兩個營管部。同時,各商業銀行機構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另外,隨著國內金融機構不斷的增、調、并,銀行行業內部之間的工作人員人事變動頻繁。凡是機構進行大的調整或工作人員的變動,總會給工作帶來一定程度不利影響,客觀上就給樣幣管理造成了空隙和漏洞。 2、在各地的央行分支機構、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中,具體擔負貨幣發行、出納管理等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因常規的人事調動、輪換崗位、辭職離開、退居二線、正式辦理退休等情況而未及時做好樣幣的移交、上繳、封存等程序,也不排除個別工作人員私自帶走的。另外,在一些地區銀行的個別領導眼里,對樣幣管理的意識不強,樣幣就如同銀行辦公用品中的訂書機、大頭針一樣,特別是在進行行內干部職工崗位調整的前后,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安排,只要被調整的干部職工順利穩當到位,還有什么必要去糾纏這些樣幣?加之,相關人員都是一起長期在貨幣發行和出納部門共事的老同事,有時在工作交接上實在抹不下情面硬性追要或清點。 3、對下發到各地央行分支機構的樣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