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大銅章的制造工藝(四)(方茂森) |
發布日期:09-06-01 08:22: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6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文接上期http://www.ccbczpx.com/News/dtzjpsx/8_22_14_16.html 六、現代大銅章的特殊工藝技術 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工藝技術的發展,現代大銅章也逐步采用了許多特殊的工藝技術,在此也作了一些簡略的介紹: 1:脫卸式鑲嵌。所謂脫卸式鑲嵌是指在大銅章的母體上有某一部位既可鑲上,又可脫離。筆者曾在國外見到過脫卸式鑲嵌的金銀幣,受此啟發在大銅章上作了嘗試。去年正逢上海造幣廠開鑄70周年,欲制作一枚大銅章以志紀念,筆者與設計者商量擬將脫卸式鑲嵌的技術應用到該產品中。經過設計者的巧妙構思,這一工藝技術應用的恰到好處:在大銅章的主畫面中我們看到的是當年開鑄的情景,從俯視的角度可看到孫中山頭像的印模在模圈的下方,二枚產品點綴在畫面的右上角,寓意這二枚產品就是開鑄的產品正背面。另外鑄造的一枚銀幣(銅質鍍銀)既可放在模圈內,表示該產品剛壓印完成;又可取下,呈現壓印前的原始狀態。由于產品上的孫中山郵箱(陽文)和大銅章模圈中印模的孫中山頭像(陰文)正好能吻合,因此既能組合、又能分離,形成了可脫卸鑲嵌,別有一番情趣。 2:機加工。這里的機加工是指運用機械加工的方法(如銑床加工)來形成大銅章圖案的有效組成部分的技術手段。這種用機加工技術產生的圖案效果具有它的獨特性,它挺括、堅硬、規整、有規律性等,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如:宋慶齡基金會的“樟樹獎”,它的主圖案是宋慶齡生前非常喜歡的樟樹,而周圍則是用銑床加工的鉆石切面狀的斜錐面,使這枚獎章造型新穎別致,品位高檔優雅。又如: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開館紀念大銅章有一面設計的是公司的標記和“忠誠印制、追求第一”的行業理念,它周邊也采用銑床加工的技術形成螺旋狀的放射線,表現出造幣行業理念熠熠生輝、發揚光大的意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中間鏤空。從國外拍回許多大銅章的照片,發現有些大銅章非常有特色,也不乏采用特殊技術的。有些大銅章的外形是不規整的,既非圓,也非橢圓,看似很隨意。還有些大銅章的工藝技術則很奇特,給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其中有一枚大銅章的主圖案是一個頭像,左邊邊緣有些文字,在文字和頭像之間有一些幾何形圖案,其中有一個稍大的幾何形圖案竟是穿空的,估計是壓印后在沖孔沖掉的。還有一枚大銅章的主圖案好像是壓印機的局部,及其部件的空隙處它也是穿孔的,竟有五處之多,不僅如此,它還和底下金黃色的平面疊加在一起,前面機器的古銅色和后面平面的金黃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很好的襯托了所要表現的主題。另有一枚正背騎馬人的外國章(附圖),上有幾處穿孔,卻與圖紋密切結合,處理非常巧妙。這些奇妙的設計構思、奇特的工藝技術,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七、現代大銅章的模具制作 我們知道:在現代大銅章的全部工藝中,模具制作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現代大銅章的模具制作工藝隨著設備的更新、技術的發展、市場的需求而有了很大的變化,以下做一些簡要的介紹。 1:傳統的制模工藝。傳統的制模工藝流程大致是:根據設計圖稿制作浮雕的油土石膏型,然后制作成電鑄銅型或樹脂型,再用雕刻機刻制直雕模,以直雕模來翻壓成印模,車制印模外形后進行熱處理就行了。由于現在大銅章采用高浮雕的愈來愈多,這對傳統的制模工藝流程中有兩個工序造成了困難,一是在雕刻機的雕刻次數和雕刻時間大大增加了,二是在翻壓印模時浮雕圖紋不易翻足,易造成浮雕圖紋的損失。因此,為了避免這兩點困難的影響,有時就調整模具制作的工藝方法。 2:直接雕刻工作模的工藝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大銅章生產批量不大的情況。它的好處是雕刻完成的模具直接用于生產,因此,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同時也避免了由于翻壓造成浮雕圖紋損失的產生。 3:電火花機床加工工作模的工藝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是用雕刻機刻制一個銅的電極,再用電極在電火花機床上來制作工作模。它的好處是銅的電極比鋼的直雕模容易雕刻,而用電火花加工印模也同樣可以避免翻壓所造成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