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幣話(12)琵琶流韻(賈關法) |
發布日期:10-10-15 08:20:3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賈關法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10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琵琶,原稱批把,是出自西域的一種撥弦樂器。據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可見這是游牧民族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便是最生動的佐證。 最早的琵琶出現于秦代,長柄、皮面、圓形音箱,豎抱,用手指彈奏,當時稱為“弦鼗”。經秦漢以來不斷改進,發展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種形制。其共同的特點是圓形、直頸,故稱直項琵琶。南北朝時,隨著絲綢之路的暢興,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從中亞地區傳入了另一種曲項琵琶。這種琵琶為四弦、梨形音箱,橫抱用撥子彈奏,當時稱作“胡琵琶”。 到了唐代,曲項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當時宮廷內外的大小樂隊,琵琶處于領軍地位。因其音色豐富、優美,演奏妙于變化,風靡大江南北。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繪的那樣: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此外,當時還出現一種“反彈琵琶”(又奏樂又跳舞)的絕技,將髙超的彈奏技藝與優雅迷人的舞姿融于一身。 在善彈琵琶的宮廷樂師中,有不少是黃頭發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他(她)們不遠萬里,經絲綢之路到中國來“打工”。如唐德宗時的康昆侖,生于康國(今屬烏茲別克),有“琵琶第一手”之稱。據史載,德宗年間,長安一帶發生旱災,于是便在京城最繁華的天門街東西兩市搭起彩樓,祈神求雨。康昆侖在東市彩樓演奏琵琶,自以為天下無敵。想不到“街西亦出一女郎,抱樂器登樓彈之,移在楓香調中,妙技入神。昆侖大驚,請與相見,欲拜之為師。女郎更衣出,乃莊嚴寺段師善本也。”原來這琵琶髙手竟是一個和尚男妝女扮!這樁藝壇佳話,并非閑人虛構,載于唐代著名音樂理論家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一書,生動地見證了當時音樂交流的的盛況。 在中國現代錢幣上,曾多次出現過琵琶的身影。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9組),其中22克銀幣“王昭君”,便是琵琵在貴金屬紀念幣上的首次亮相。這枚銀幣的背面主圖,描繪昭君豎抱琵琶,纖手彈曲,懷念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