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歷史上的錢幣防假斗爭選述(胡福慶) |
發布日期:12-03-05 08:16: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胡福慶 |
手工藝,改進了王庭春原來使用的偽鈔底片,據他自己承認,已用它生產了250多萬張偽鈔。
中國最早發現大量假鈔是在1982年5月12日晚,香港皇家警察署抓捕了案犯,并在香港沙田區火炭村安慶工業大廈查獲了偽造現場,共查得10元人民幣假鈔半成品37650張,這是一起集團偽造案,前后繳獲的成品,半成品共計111688張,折合人民幣達1116880余元。 各國政府的防偽鈔措施 中國很早就發明了類似近代凸版印刷的雕版技術,用來印刷早期紙幣,由于是木版雕刻成版,木版耐印程度較差而紙幣成印量又遠遠大于書籍的印刷量,因而不得不準備雕刻多塊備用印版。手工雕版卻又很難保持不同版別的圖案文字完全相同,這給防偽帶來了重大困難,因此,當政府接受紙幣之后,就把它改成銅板印刷。這種銅板是先雕出一個銅原模,再利用這一原模翻沙鑄造,可以鑄造出許多完全一樣的印刷雕版,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紙幣發行量。以前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都采用此法印制紙幣。 中國的古鈔,在印刷過程中也使用了很多防偽手段。每張除了必須加蓋印發機關的印章外,還必須用漢字編號。金朝時代(約1115-1234年)的紙幣還要騎縫加蓋指定兌現地點的圖章。中國金朝時候紙幣的印版字料上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凹坑,這是安裝活動字模的地方。而當時在印版的右側,指定兌現地點的騎縫印章又是印版鑄在一起的。利用這種“活字”和“死印”,通過一次印刷可以同時完成類似的現代紙幣的冠字打印和騎縫章的加蓋,一氣呵成,增加了防偽功能。1223年,金朝首次發行用絲織品印刷的貨幣,用以代替已貶值的舊紙幣。使用絲織品是為了顯示鄭重,同時也為了更好防偽。 現代各國紙幣都采用凹印工藝。凹印雕刻版印刷品有一種由凸起的油墨點線造成的三度空間感,這種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