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圖案。而在我們所見到的流通鈔中,這些都被取消了,取而代之在火車頭位置出現的是五角星圖案,下面的斧頭鐮刀等也取消了。
第四,在最初原版設計票樣券中年號書寫方式與現在所見的流通實票不同。
最初原版設計票樣券中年號書寫內容為“公元一九五一年”,用漢字書寫公元紀年,同時有“公元”二字。而實際最終修改后的流通票中取消了“公元”二字,直接標記了年份“一九五三年”,書寫方向也改變過來。
對比正面圖案差異之后,我們再來對比最初原版設計票樣券與流通票背面圖樣。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和正面主體修改內容差不多。最主要的特點是所有文字的排列方式最初原版設計票樣券中與實際流通票中文字方向調整了。
第二,在少數民族文字中,因為文字書寫方向調整導致兩種票券中藏文與維文的印刷位置不同。設計稿中藏文在左側,維文在右側,實際流通發(fā)行的貳角券中維文在左側,藏文調整到右側了。
第三,蒙文“中國人民銀行”和“貳角”幾個字,最初原版設計票樣和流通票寫法上有著明顯差異。
原版設計稿中蒙文“中國人民銀行貳角”字樣是由八個蒙文單詞組成,其中上排六個蒙文單詞代表的意思是“中國人民銀行”之意,下排兩個蒙文單詞代表的意思是“貳角”之意。而實際流通票中,“中國人民銀行”是由四個蒙文單詞構成,而下面的面值蒙文也寫作“貳拾分”,并不是“貳角”。直至今天的人民幣均只用六個蒙文單詞標注行名及面值,即行名以四個蒙文單詞標注,面值以兩個蒙文單詞標注。另外我國已發(fā)行的第二、三、四套人民幣中的貳角券中,“貳角”面值的蒙文都寫作“貳拾分”,唯獨這版設計稿中寫作“貳角”。這也是此版設計稿中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了,此設計稿中的蒙文文字是從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幣中所有券種中蒙文內容最為特殊的一個。
第四,第二套人民幣貳角券設計稿中有阿拉伯數字“20”(分),但在實際發(fā)行的第二套人民幣貳角券中,并沒有阿拉伯數字面額標記。
縱觀整個第二套人民幣所有面值之鈔票。輔幣(角券、分券)面值均以漢字書寫,沒有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面值。只有在主幣中(圓券)才采用阿拉伯數字與漢字同時表示票面面值。此處筆者認為也是為了方便群眾識別,避免造成主幣與輔幣的混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