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缺錢花 |
發布日期:12-09-20 08:54: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9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鑄造錢幣最多的朝代。北宋初年的鑄錢量就達100萬貫以上,最多的元豐年間達500萬貫以上,這需要耗費一萬噸銅,而把500萬貫錢一枚一枚地排起來,可以連成128333公里的長線,相當于繞地球三周。按北宋時期人口最多的一千萬戶算,每戶平均30貫。而唐天寶年間,每年鑄錢數只有32萬貫,以全國人口計,每人只攤到六七文。除此之外,宋朝還鑄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多的鐵錢,發行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
按這樣算,宋代的錢可以說真的不少了,然而宋代人民卻缺錢花,曾經兩次鬧起嚴重的錢荒了。錢缺到什么程度呢?老百姓拿著銀絹絲綿到市場上賣,連個問的人都沒有,官府里散出二三十萬的錢,到了百姓手里,馬上不見了蹤影,像潑在火中的水一樣。以至于朝野上下,因為錢荒問題議論紛紛。人們不禁要問:錢都到哪里去了? 仔細一查,還真是事出有因。首先是民間銷熔銅錢,制造器皿以獲利。銅是國家的禁榷物,民間缺銅,一般民用銅器在市場上價格上揚,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人銷熔銅錢以鑄造器皿,據記載因此可以獲利5~10倍;同等重量的銅錢與銅器價值比為一比十五,即熔錢鑄器,其利潤已達十幾倍。這樣豐厚的利潤,當然會有人鋌而走險了。 其次,北宋雖嚴格禁止銅錢外流,但大量銅錢不僅通過各種途徑流落到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而且流到海外,難于阻扼;外流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對外貿易,其去向仍舊是那些使用宋錢的地區和國家,最大的去處是北方的金人,遼代和金國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鑄幣,據對原屬遼境的遼、吉、晉等省區出土遼代錢幣窖藏統計分析,宋錢及宋以前舊錢數量占90%以上。這些宋錢及舊錢是通過戰爭掠奪、官方榷場貿易、民間互市貿易以及宋朝向遼供應“歲幣”等途徑流入遼境的。其次是高麗、日本、東南亞諸國。以日本為例,日本自唐宋一直到明朝中葉,不斷地輸入中國銅錢,其數量之大令人吃驚,其中宋錢的數量最大,北宋錢又占絕對多數。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在水戶正宗寺出土的一批古錢中,宋錢共188116枚,占總數的83%。又如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在岡部村全昌寺出土的一批古錢中,宋錢共24818枚,占總數的89.6%。 再次,銅貴錢賤,宋代鑄錢賠本。北宋后期,文人楊時算過一筆帳:“……細計千四五百錢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當時官買銅價應已超過百文,而腳乘、薪炭之費、官兵稟給等所估費用偏少等,但他講當時鑄錢的成本已明顯超過產出,卻是事實。鐵錢大量鑄造,而其實際價值越來越輕,與銅錢的比值不斷變動。因此民間為了保值,多儲藏銅錢,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貴族、地主,大量窖藏銅錢。歷來錢幣出土,每每以宋錢為大宗,甚至有數噸者。這就使本來就不充裕的銅錢更加匱乏。 歷史上的很多事就是這樣讓人費解,造了那么多的錢卻喊缺錢,缺錢了還要把錢毀掉、運到國外或埋起來,宋代人真讓人感到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