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直有著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結合慣例的中國現代金銀幣,對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和符號運用十分廣泛。無論是第29屆奧林匹克金銀紀念幣上采用的布老虎、如意、臉譜、兔兒爺等傳統中國元素,或者是生肖系列金銀幣的剪紙元素,還是萬象更新吉慶有余金銀幣傳統吉祥圖的明示暗喻,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民俗的特色。而中國人民銀行1997至1999三年發行的三組迎春圖金銀幣和2001至2004發行的四組中國民俗節日金銀幣更是對中國傳統民俗的一次集合展示。
俏爭春,把春報
迎春,是中華先民的一項重要活動,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后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在清代,“拜春”的習俗是“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于歲朝,埒于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又稱行春。這些活動成為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從1997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連續三年發行了三個版別的迎春金銀紀念幣,專門表現迎春的民俗活動。
1997年版迎春金銀幣發行了三枚金幣、三枚銀幣,分別是1/10盎司金幣、1/4盎司金幣、5盎司金幣、5盎司銀幣和兩枚1盎司銀幣(分精制與普制),由上海造幣廠精心鑄造。其正面圖案為國名、年號和中國傳統的喜慶宮燈。背面圖案是三個總角小童嬉戲放炮玩耍的畫面,畫面主圖中小童扎著馬步挑著一個印有大大“春”字的燈籠,而另一個小童長長地伸出胳膊去點炮杖。最形象的是那個可愛女童,側身捂耳踮腳,欲跑卻又要回望。三童身著花衣,形象有趣動感十足,對于點炮這個危險舉動的緊張感同身受。而畫面側部的盆栽臘梅、兩只翻飛的燕子則點晴整個主題,燕子歸來,臘梅迎春真是好熱鬧。
1998年版迎春金銀幣有1/10盎司金幣、1/4盎司金幣、5盎司金幣、1盎司銀幣、5盎司銀幣五個規格。正面圖案同樣是三個可愛小童,然而已經是著薄春衫了,天氣是春暖花開,玩耍的場所也從院中轉至戶外放風箏了。三童表情各不相同卻同樣都望向空中,可想一定是有新奇的紙鳶高飛吸引了他們的目光。一童手執線軸凝視遠望,一童蹲地扭頭望天卻手理風箏不停,還有活潑的女童,已興奮地舉著雙手,兩腳跳躍,喜不自禁。背景兩只大大的風箏好似也帶了表情,迎接這春風無限喜悅的春天。和1997年版不同,圖面不帶明確的春字,可誰又能否認這春已經到來了呢?
嚴格地說,1999年版迎春銀幣并不是獨立的項目,只發行了一枚1盎司彩色銀幣,構圖、場景與1997年相同,不同的是應用了彩色工藝。銀幣從本色轉變為繁華熱烈的色彩,幣面更顯生動豐富,紅紅綠綠煞是生動,這回看清了紅燈籠、紅棉襖、紅棉褲、紅帽紅鞋、紅鞭炮、紅臘梅,還有燕子的黑色禮服,真是喜慶迎春啊。
迎春系列中的每個細節都是反映民俗的元素。從衣著到造型,都體現中國傳統,放鞭炮、放風箏、挑花燈無不是表達著盼春、迎春的習俗。三組金銀幣,仿佛進入了一個熱烈、喜慶的民俗迎春世界。
現在的社會生活條件變好,四季也不是那么分明,交通方便使得我們隨時可以從冰天雪地的東北飛至四季如夏的海南,萬物復蘇的春天好象也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小學生們還會在春天去踏青春游,鞭炮賞燈也不再是慶祝迎春的標志,可這并不代表我們中華民族民俗就失傳取消。我們可以看到,不用受環境地域氣候限制,我們可以四季生產蔬菜瓜果,也可以坐著飛機從南到北一直過春天,我們可以體會到各地的民俗,還可以在春節里放電子鞭炮、電子花燈,只要有歡快地生活樂趣,在哪都是春天。
紀念幣上的“迎春圖”立意深遠,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通過金銀幣表現和傳播,在人們欣賞紀念幣的同時,也是對中國民俗文化的深化和洗禮。迎春圖系列金銀幣牽引出人們的美好記憶,我們相信更多的新民俗也會傳播出人們對美好純真的向往。
有傳承,更長遠
中國人現在特別喜歡過節,因為過節可以休假,一年中,這中間既有民俗的傳統節日,也有現代的法定主題假期。每到傳統節日假期的時候,就是中國金幣的收藏高峰期了,那么問題來了,都有哪些傳統節日的紀念幣呢?
自2001年至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發行了以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元宵節為主題的中國民俗系列金銀幣。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大多和神話、天文、歷法、數學、節氣有聯系。最早的風俗活動從原始崇拜、迷信禁忌開始,神話傳奇故事、宗教、歷史人物也都對節日的產生有影響,這些內容融進節日和節日風俗行為的內容里,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也代表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承。據悉,有關部門的相關協會已經發布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七大傳統節日標識,要將七大傳統節日打包申遺。我們估且認為這也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不錯的舉措。
以時間為序,中國民俗——中秋節紀念銀幣發行于2001年。正面圖案為廣寒宮,由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堅先生親自設計并雕刻,強烈的浮雕立體感和縱深感,把只在神話里存在的建筑展示出來,有種奇妙的仙境感覺。背面圖案為花好月圓,代表了大眾在中秋團圓佳節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深圳國寶造幣有限公司李繼峰和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張春曄分別擔綱設計和雕刻,并且采用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防偽工藝,圓月里玉兔或隱或現,神話傳說浪漫遐想。
2002年發行端午節紀念銀幣,正面圖案是為紀念屈原投江而建的屈子祠。背面圖案是龍舟競賽圖,展現了每逢端午節,我國傳統體育運動賽龍舟正在進行時的壯觀場面,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人們比賽爭先恐后的場面,為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賦予了新的時代訴求。
到了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春節本色金銀幣,選用的正面圖案為臘梅鬧春圖,背面圖案為春節吉祥裝飾圖。春節可謂是我國最重要的民俗傳統節日,該幣設計風格也是顯得喜氣洋洋。臘梅鬧春表達了人們對于新春的期盼,而雙魚的吉祥裝飾則代表了人們對年年有余的愿望。
元宵節彩色金銀幣發行于2004年,造幣工藝的成熟進步使得這套幣不同于前三套中國民俗金銀幣,元宵金銀幣采用了彩色工藝鑄造,色彩更加飽滿,畫面也更加具有觀賞性。彩金幣與彩銀幣正面圖案均為中國民間剪紙造型,背面圖案則為兒童鬧花燈圖。從春節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日,這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以為吉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這個節有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踩高蹺、舞龍、舞獅子等風俗。而這枚該幣采用一個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的小童喜氣洋洋挑花燈,很好地詮釋了元宵節熱鬧慶祝的主題。
中國民俗系列金銀幣目前為止僅發行四套,每年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元宵節這四個節日都要過上一次,集藏市場上這四組金銀幣不斷被消化和沉淀。2008年,中秋、端午、春節被定為國家的法定節日,從國家層面提升了民俗節日的地位。從這個角度而言,該題材的這四組紀念幣是用金銀鑄造的中華文化活標本,它不僅代表著中國金幣在傳統文化保護理念上的公益性與自覺性,也通過金銀紀念幣這個載體,反映出中華文化內在的旺盛生命力。隨著市場流通量和存世量的不斷減少,這些傳統節日紀念金銀幣的價格攀升,將是顯而易見的。
民俗節日是與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一種傳統文化,在它的發展中有著中華民族最鮮活的脈絡涌動。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中國民俗系列紀念幣老少皆愛,投資收藏兩相宜。
除了迎春和傳統節日,中國的民俗其實包含的內容還非常廣泛,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選題。更多的新思想新元素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主流,還有更多的新的中國元素和符號涌現。我們期待有更多傳統的文化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弘揚和傳遞中國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這些中國味兒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并且更具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不間斷培養我們下一代的民俗文化歸屬感。更多民俗和節日的歡快,更多和傳統民俗結合的體育、文化、慶;顒,一脈相承,時代轉型,期盼我們中華民俗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延續發展經久不衰,歷史長河寶貴悠遠。
作者:羅婷婷 左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