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鐵錢惹的禍——咸豐年間福州的“鐵錢風潮”(葉真銘) |
發布日期:12-07-18 08:15:0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 鐵錢乃低值劣質鑄幣。鐵錢的大量鑄造,必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致使銅錢幾乎絕跡。鐵錢充斥市面,造成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高昂。杭州人林真咸豐五年(1855年)正好游宦福州,在其所著《苦海新讀》中記其見聞曰:“余于咸豐五年游閩,其時福建已用鐵錢。余初到時,行囊中尚剩銅錢數百文,偶用以買物,市中見者皆為驚異,且稱可惜,以數倍之物相付,蓋市中絕無一銅錢見面也。其時,斗米價一千五百文,他物稱是,民不聊生。” 當時民間開始拒用鐵錢,“官局所鑄鐵錢,與乞丐弗受,擲道旁無人拾”。至咸豐七年(1857年)八月,除省城福州尚勉強流通外,福建各府州縣早已不用鐵錢。鐵錢不斷貶值,物價繼續飛漲。道咸間福州著名詩人謝章鋌曾作《惜奴嬌•鰣魚》詞一首,在詞首自注云:“閩中近行鐵錢,物力極昂,鰣魚斤值數千文。” 曾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小說翻譯家林紓一家也深受鐵錢之害,因行用鐵錢而致傾家蕩產。林紓在作《先大母陳太孺人事略》中回憶過這樣一件事:林紓的父親林國銓曾以銅錢一千五百緡在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玉尺山典賃下一座房屋居住,但房屋的典券上只書錢的數額而未注明是銅錢還是鐵錢。1856年,林國銓到建寧販鹽,不幸觸礁船破,在拿出所有的錢賠償后,只好遠走臺灣謀生去了。當時福州已通行鐵錢,而鐵錢一千只可抵銅錢一百。正當林家陷入極端困窘之境,“有陳蓮峰者,以孝廉武斷鄉曲,操券提鐵錢一千五百緡贖吾屋,實則值錢百有五十。時閩俗厚禮重科名,陳蓮峰至吾家,飛擲杯碗,摧折幾案,隳突咆哮如悍吏”。林紓的祖母陳太孺人忍受不下這種欺侮,曾出面質問:“先生科名中人,異日即為他省之官吏。獄貴察情,寧不知鐵錢千僅抵銅錢百耶?老婦辛苦哺兒,幸兒能典屋以安老婦,今先生必欲覆吾巢,何也?”然而,這位陳姓孝廉,這位所謂的“科名中人”,居然蠻不講理地硬逼著林紓的祖母交出典券,以原典價的十分之一強行贖回了房屋。林紓一家可謂“啞巴吃黃連”,被逼得傾家蕩產,被陳孝廉趕出三坊七巷后只得卜借福州城外嘉崇里的橫山泗洲巷居住。
福建鑄行鐵錢導致錢賤糧貴,物價飛漲,窮黎無以糊口,怨聲載道,終于在咸豐八年(1858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反鐵錢風潮。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中,福州城外南臺民眾千百成群,為首者鳴鑼集眾,集議入城,全城罷市。民眾氣勢洶洶地蜂擁至福建巡撫、閩浙總督衙門請愿,要求罷用鐵錢,平抑物價。時任閩浙總督王懿德驚惶失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