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鐵錢惹的禍——咸豐年間福州的“鐵錢風潮”(葉真銘) |
發布日期:12-07-18 08:15:0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7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清朝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福建省城福州爆發了一場來勢洶洶的金融風潮。當時福州府的百姓全城罷市,沖擊閩浙總督衙門,毆打退休尚書,請求罷用鐵錢,平抑市面物價,一時震動全國,此事件甚至被收錄于《清文宗實錄》。引起這場金融風潮的“罪魁禍首”竟是原本不起眼的鐵錢,故而史稱“鐵錢風潮”或“鐵錢事件”。 咸豐年間,太平軍興,列強入侵,內憂外患,清政府國庫空虛,財政相當困難。為緩解財政危機,彌補虧空,清政府下令全國各地行鈔票、鑄大錢以應急。當時清政府鑄錢銅源主要來自云南。但因太平天國革命爆發,為戰爭所阻隔,滇銅外運受阻,銅料來源不暢,造成鑄錢用銅緊張。清政府除四處搜羅銅料以鑄錢外,還開鑄鐵錢以解燃眉之急。彼時福建局勢異常動蕩,太平軍進入福建,福建當地的小刀會、大刀會、江湖會、紅槍會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福建當局財政支絀,調兵籌餉非常艱難。為此,在清廷正式開鑄咸豐大錢前,咸豐三年(1853年)初福建巡撫王懿德即上奏清廷,請求添設爐座鼓鑄大錢,以解燃眉之急,當即獲得咸豐皇帝批準。清代設于福州的鑄錢機構——福建寶福鑄錢局迅速鑄造咸豐大錢,投放市場流通。福建寶福局鑄造的咸豐大錢有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四種面值,采用紫銅為幣材,鑄造精美,錢體厚重,故投入市場流通后受到民眾歡迎,物價趨于穩定,社會趨于平靜。但令福建當局始料不及的是,當時市場還大量流通使用摻雜鉛沙的減重銅錢及他省粗制濫造的咸豐大錢,而福建寶福局鑄造的咸豐大錢成色、重量遠較上述減重銅錢及粗制濫造的咸豐大錢為佳,在“劣幣驅逐良幣”這一貨幣流通規律的作用下,福建寶福局鑄造的咸豐大錢大量為民間藏匿,市面通貨不足,出現了嚴重的錢荒。 為緩解錢荒,咸豐四年(1854年)底福建巡撫呂佺孫急奏清廷,稱“閩省錢局,鼓鑄乏銅”,請求“籌議改鑄鐵錢,以充民用”。 次年正月獲清廷批準。于是寶福局開設四爐鼓鑄鐵錢,以應急需。寶福局所鑄咸豐鐵錢,面文“咸豐通寶”四字,背滿文“寶福”字樣(如圖),只有小平錢一種,但版式繁多,有大樣、小樣、寬郭、窄郭、大字、小字等10余種版別。直徑在23至28毫米之間,原規定每枚重一錢六分,但實測重量并不一致,大體在3至5克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