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系列賞析四 |
發布日期:11-10-10 16:46: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賈關法 |
編者按: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1年9月30日發行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引起了媒體和廣大集藏愛好者的廣泛關注,中國金幣網將陸續編發關于該套金銀紀念幣的賞析文章,希望能對集藏愛好者有所裨益。今天編發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系列賞析四:有一種目光,特別令人感動。 有一種目光,特別令人感動
——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隨想 穿越百年時空隧道,在我的搜索視野中,忽然發現有一種目光,特別令人感動,令人遐思。這就是一個偉人和許多無名英雄的目光,它出現于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之中。
這套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行的金銀紀念幣,包括1/4盎司金幣和1盎司銀幣各一枚,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背面圖案分別是孫中山像和“武昌起義”浮雕。
紀念金幣上的孫中山像,沒有采用人們所熟悉的標準像,而是根據攝于1911年的歷史照片進行再創作,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畫面上,孫中山的形象略呈側面,雙唇緊閉,目光深邃、睿智,眼神中飽含著憂國憂民的激情,透露出堅韌不拔的意志,生動地再現了一個中國革命偉大先行者的思想深度。
孫中山早年先后求學于檀香山、廣州、香港,行醫于澳門、廣州;曾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當他目睹官場的腐敗,統治者對人民作威作福,對帝國主義俯首貼耳,深感封建制度不可救藥,決心走民主革命之路。而隨著革命的發展,他對人民產生越來越大的信心,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偉大主張。
孫中山的遠大目光,來源于對世界形勢的正確判斷。人們很自然地聯想起那次寧海觀潮的情景。武昌起義5年后的一天,即1916年9月15日(農歷八月十八日),孫中山應好友許行彬的盛邀,偕宋慶齡及張靜江等一行,專程到浙江海寧鹽官鎮觀潮。“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其時,平靜的江面上傳來隱隱雷聲,越來越近,越來越響。只見一排巨浪從遠處滾動而來,所到之處,排山倒海,驚心動魄,飛雪漫天,瞬息萬變。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的深沉目光頓有所悟:“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后來,他將這16個字,以雄渾、遒勁的楷書寫成一幅著名的題詞,成為其經典思想之一。
紀念銀幣上的那些“目光”,也同樣令人動情。這幅名為“武昌起義”的浮雕,于上世紀50年代由董希文繪稿,傅天仇雕刻,原作刻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基座。它以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凝固了起義士兵沖向總督衙門的歷史瞬間,充溢著辛亥革命“猛進如潮”(孫中山語)的豪情。你看,那總督府的門匾已被打落在地,象征封建王朝的龍旗,也已被起義軍踩在腳下。然而,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每一位起義者的神情和目光。那些握著“漢陽造”沖鋒的戰士,他們的目光盯著前方同一個目標,即門口蹲著一對石獅子的總督府衙門,凝聚著憤怒、仇恨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而那一位舉著指揮刀身先士卒的軍官,正回首召喚后面的士兵,目光中更是充滿必勝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