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 市場 反響――貴金屬幣發行對市場消費影響之我見 |
發布日期:09-12-30 15:20: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廣東粵寶黃金投資有限公司 作者:孟固 |
我國首枚現代貴金屬紀念幣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問世,至今已有三十年。回顧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發行機構還是市場消費者,都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過程。 首先,發行機構經歷了從嘗試階段到探索階段再到成熟階段的三個過程。在這三個過程中,早期嘗試階段是以出口創匯為目的;探索階段則是從出口創匯轉為國內銷售的摸索階段。而這個時期,由于處在探索時期,所以無論在題材、發行量、規格上都處于一種比較混亂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年發行計劃最多達23至24個項目,品種多達132至153個,給市場消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市場呈現典型的“熊市”特征。到本世紀2002年,發行機構經過對市場的反思以及戰略調整,使貴金屬紀念幣發行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于此同時,市場需求也從單一的純收藏,逐步的擴大到投資、禮品等領域。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在繁榮的背后,問題依然存在。在此,筆者試就貴金屬紀念幣的發行題材、數量和檔期等問題,闡述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供同好們參考。 一、貴金屬紀念幣的發行量和市場消費問題 眾所周知,貴金屬紀念幣發行量的多少,對市場消費及今后的定位起著非常大的影響。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講的就是存世量越少,價值越高。因此,如果發行量過大,勢必造成市場無法消化,從而產生大量積壓。 從以下表格(表一)的情況和數據可以看出,同為虎年彩色金銀幣,由于金銀幣數量的分配不同,所體現出來的價格也不盡相同。價格的不同是因為供需發生的矛盾所致。 ![]() (表一)
1998年虎年彩色金幣發行數量為30000枚,銀幣發行數量為100000枚。
金銀幣配套后銀幣數量為70000枚,是配套后的2倍以上,因而造成了市場金銀配套的短缺,而銀幣量過大,致使銀幣在市場沉淀十年后,價格仍處在3000元左右。相反,近期發行的2009年虎年彩色金幣發行數量為80000枚,銀幣發行數量為100000枚。金銀幣配套后銀幣數量為20000枚,僅為配套后數量的四分之一。該銀幣推出市場即為2250元左右,目前市場價為2400元,而且其還有上漲空間。 由此可見,同一品種因為數量的調整給市場帶來的反映也是截然不同的。 二、貴金屬紀念幣題材和市場消費問題
1979年至今,中國發行的金銀幣已有1600多個品種,涉及重大紀念性事件、體育、文學及藝術等十個系列。從中可以看到,題材對市場消費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其直接影響到市場對產品的反映。越受關注的題材則市場反映越強烈。反之,不受關注的題材則市場反映平淡。 從以下表格(表二)的情況和數據,我們發現在2009年發行計劃中,兩個不同題材所體現出來的反響和價格也不盡相同。那么,價格的不同正反映出關注度強弱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