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是設色敷彩的情感化。在視覺藝術中,色彩是最活躍的元素,也是一種富有魅力的藝術語言,直接影響人的心理感覺,激發人的豐富想象,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八拇竺苯疸y幣上的色彩,從本色、全彩,過渡到局部彩色,實踐并見證了中國彩色金銀幣從探索到成熟的發展歷程。1995年始發的《三國演義》金銀幣,全部為本色金銀幣。始于2000年的《紅樓夢》金銀幣,第1組采用全彩工藝;第2組和第3組改為局部彩色,即設色以主體形象為主,極大部分襯景或背景作噴砂、拋光等技術處理,保留其金銀幣本色,使有彩色與無彩色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按理說,同一題材、不同組別的金銀幣,應當保持藝術風格的一致性,為何要中途“變臉”?雖然設計和發行部門沒有透露初衷,但是人們只要認真對比,就會恍然大悟。以第1組的“探春結社”和第2組的“惜春作畫”為例:探春著深紅色上衣、淺綠色裙子,背景為紅色的護欄和綠色的芭蕉,屬于兩種同類色的組合,雖然對比效果統一,雅致、穩重,但背景的色彩,有“喧賓奪主”之嫌;而惜春穿紅罩衫、黑花裙,襯景為白描的畫案及筆筒、宣紙等物,這種有彩色與無彩色的對比,使這位手握畫筆潛心構思的賈府四小姐,極具質感,呼之欲出。實踐證明,金銀幣作為一種方寸藝術,有“小而精”的特點,運用“局部彩”的表現手法,不僅簡潔明快、主次分明,得“烘云托月”之妙,而且融入了設計者的“心靈色彩”,具有出人意料、“妙超自然”的藝術效果。此后,富有中國特色的“局部彩”在《西游記》《水滸傳》以及其他金銀幣中得到廣泛應用,故兼有藝術創新和審美導向雙重意義。(未完待續)(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