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代商貿之路。從長安到羅馬,從東亞到西歐,絲綢之路錢幣不僅記錄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折射出大量文化交往、交融的信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的見證。
日前,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北京市錢幣學會主辦,北京博物館學會協辦的“絲路幣語——絲路古國錢幣文化展”在德勝門箭樓四層開幕。在展覽中,觀眾可以聆聽中華民族對外開放的千古先聲,感受中西文化最早碰撞和融合的神奇魅力,通過絲路錢幣本身蘊涵的平等契約、互利互惠精神,以及其背后反映的東西方的交往交融,理解當今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探秘“絲路錢幣”
從狹義上而言,絲綢之路主要指陸上絲綢之路。作為儲藏財富的手段、商業交易的環節,絲綢之路各國、各地區的錢幣,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也不斷流動,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絲綢之路正式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為絲綢之路開辟了道路。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東西方官方的交往和貿易往來,蒙古西征和蒙元的開放政策使絲綢之路再次煥發生機。而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是指古絲路沿線國家、地區,制作、使用的各類用于貿易流通、宣誓主權、課稅征收等作用的錢幣。
本次絲路錢幣展,選用塞琉古亞歷山大金幣、“白金三品”龍幣、胡人俑、犍陀羅佛頭等展品603件(套)。在內容和主題設置上,分為“貿易傳奇”“宗教印記”“文字探秘”三個單元。
根據策展人、北京古代錢幣展覽館副館長顧瑩介紹,今年恰逢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舉行,去年開始就策劃要舉辦一個絲路錢幣方面的展覽,并且將重點定位在絲路錢幣文化上。展覽的名稱是“絲路幣語——絲路古國錢幣文化展”,就是通過絲路沿線古國錢幣上的圖案、文字,深入解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交融,這些錢幣都是最直觀的文化表現。
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貿易之路,貿易帶動了錢幣的流通和融合,溝通了中外關系,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當時,“以物易物”是常見貿易方式,絲路錢幣本身很少直接參與商貿交易過程。但是,有一種薩珊錢幣,在當時的一段時間里,的確充當了商貿活動中的“硬通貨”,在各國間起到等價交換的作用。
在絲綢之路帶來的東西方文化碰撞中,錢幣上的宗教與文字印記是東西文明交流和交融的見證。比如,一些錢幣上融合了不同國家的文化符號,像漢佉二體錢(又稱“和田馬錢”)的一面是佉盧文,另一面是漢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展柜中的展品外,在展覽現場,還有一些交互體驗區和多媒體展示區。這是策展方為了讓觀眾更好了解三個版塊內容而精心設計的:挑選與主題相關的錢幣故事與背景資料,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在展廳中,為感興趣的觀眾作為知識的拓展。
在第一單元中,一塊“泉海故事”主題電子觸摸屏上,觀眾只要點擊一下屏幕中的一枚小小的錢幣圖案,就能通過動畫和文字了解背后的歷史故事。在一塊以《大唐西域記》為主題的電子屏中,觀眾滑動指尖,就能跟隨玄奘取經的腳步,了解他一路走過哪些國家、當時人們使用過哪些錢幣。在第三單元的互動區,觀眾只要在觸屏中輸入自己的漢字姓氏,系統會顯示出相應的元代八思巴文寫法,十分有趣。此外,展廳中還有一幅巨大的西域地圖,配合時間軸展示錢幣的“大事記”,一些地理坐標上內置了抽屜,拉開抽屜就能看到相應國家的一系列錢幣,頗有“尋寶”的意味。
這些交互體驗的布置,具有科普的作用,以簡單、有趣的形式,使觀展者能拓展知識、深入淺出地了解錢幣文化。
貿易見證與文化印記
古代絲綢之路是中西貿易的生命線,它是一條貿易之路。絲綢之路沿線古國錢幣,是絲綢之路貿易交流重要的見證者。
其中,薩珊錢幣作為絲綢之路上交易的“硬通貨”,具有重要意義。
公元226年,波斯建立薩珊王朝,開始鑄造波斯薩珊錢幣。薩珊錢幣以銀幣為主,使用了近400年,其形制影響了中亞地區的錢幣鑄造。公元4世紀前,絲綢之路上的錢幣多種多樣。公元4世紀后,隨著粟特商人貿易網絡的逐漸建立,薩珊銀幣取代其它各種貨幣,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等價物,一度作為國際貨幣在西域地區通用。20世紀初以來,越來越多的波斯薩珊銀幣在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沿線被發現,是其作為絲綢之路商貿往來流通貨幣的重要證據。
在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薩珊銀幣是沙普爾二世銀幣,出土數量最多的薩珊銀幣是卑路斯銀幣和庫思老二世銀幣,比較罕見的薩珊晚期銀幣包括布倫女王和伊斯提澤德三世銀幣。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東西方的經濟大動脈,各宗教、文化不斷兼容,在錢幣上留下諸多印記。絲綢之路沿線古國、地區錢幣上的銘文,涉及到漢文、古希臘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蒙文等諸多種類文字。
比如,西漢鑄造的“白金三品”,是以龍、馬、龜為紋樣的三種形態各異的貨幣的總稱。其中,始鑄于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龍幣為圓形,背面有一圈變體的古希臘文。
再如,在公元7世紀中葉,粟特地區受唐朝控制,這一時期鑄幣深受中國錢幣影響,“漢粟二體錢”就是仿照唐“開元通寶”樣式、采用中原地區澆鑄工藝鑄造的圓形方孔錢,錢幣同時鑄有漢字和粟特文兩種文字。
還有一些現已消失的“死文字”,曾經在絲綢之路起到過重要作用,比如,元代的八思巴文。13世紀中葉,忽必烈繼任大汗建立元朝,由國師八思巴創制了新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成為元朝甚至當時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官方文字,不僅在元代的錢幣和紙鈔上有所體現,還出現在了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金帳汗國的錢幣上。元滅后,八思巴文被廢棄,成為“死文字”。
一枚銘文多元化的錢幣,成為管窺絲路歷史上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
在收藏中重溫歷史
錢幣收藏家、本次展覽的展品提供者曹光勝先生表示,他收藏絲綢之路錢幣,從2001年開始,至今已有18年。絲路錢幣很多都在境外,為了一枚錢幣,常常需要四處奔波。談起收藏歷程,他說:“最初,是絲綢之路的新疆錢幣吸引了我,從這里開始了絲路錢幣的收藏。等到一定程度后,我有了更大興趣,繼續往西,漸漸就涉足了整個絲路錢幣。有關絲路歷史,文字記載相對較少。在唐代以前,造紙術還沒傳到西方,除了一些石刻外,很多歷史都是寫在錢幣上的。所以,收藏錢幣就像在穿越和重溫那段歷史,非常有趣。在收集過程中,錢幣跨越的地域和民族較多,其中還有很多古文字和已經失傳的死文字,因此,為了弄懂一枚錢幣,還需簡單學習和了解這些文字。”
據曹光勝介紹,絲路錢幣是這幾年在國內逐漸熱起來的,早些時候,外國收藏家比較多,他主動聯系了一些外國朋友,通過和他們交流獲取知識和信息。在收集一個系列的過程中,有時可能只差其中一枚錢幣了,就要為之輾轉、花費較長時間。比如,頭戴獅皮頭盔的亞歷山大大帝頭像錢幣(馬其頓王朝亞歷山大大帝4德拉克馬銀幣)、頭戴象皮頭盔的亞歷山大大帝頭像錢幣(托勒密王朝一世4德拉克馬銀幣)、頭戴豹皮頭盔的亞歷山大大帝頭像錢幣(塞琉古王朝一世4德拉克馬銀幣),為了找到這三種不同的頭盔,收集這三枚錢幣用了快十年時間。
絲路錢幣作為古絲綢之路幾千年的見證者、記錄者,其本身蘊涵的平等契約、互利互惠精神,以及其背后反映的東西方的交往交融,對當今建立多元、包容的“對話之路”具有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