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小集在貼吧看到有藏友發出靈魂拷問:為什么抗戰幣上有這么多劃痕?
其實,早在抗戰幣剛兌換時,就有不少小伙伴吐槽卷拆的抗戰幣里有劃痕!這種現象對于一些老司機來說,簡直就是大驚小怪!
那么,明明是新幣為什么會有劃痕?今天,小集就為你揭開這個謎底!
紀念幣分為普制幣和精制幣,能去銀行面值兌換的都是普制幣。普制幣的制作工藝和硬幣相同。大量硬幣從流水線上出來,幣胚間相互碰撞、摩擦,最終在幣面形成劃痕。
而紀念幣也是機械制作,制作時幣胚間也會相互碰撞摩擦,難免會留下痕跡,這屬于正,F象。
又有小伙伴要問了,那為啥改革幣上的劃痕就少呢?其實這跟紀念幣的材質有關。
我國在流通紀念幣上用過銅鎳合金、銅鋅合金、鋼芯鍍鎳、紫銅合金、雙色銅合金等多種材質。
銅鎳合金,又稱白銅,早期紀念幣大多采用這種材質。這種材質不易氧化,即使氧化了也會呈現五彩光,十分漂亮。銅鎳合金卷拆幣劃痕相對較少,但受潮會出現白斑。
鋼芯鍍鎳,抗氧化,外觀跟白銅相似。鋼芯鍍鎳成本低,但這種材質鑄幣后劃痕非常多,抗戰幣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此后發行的紀念幣改用黃銅材質了。
紫銅材質是純銅,硬度不好,極易氧化,目前我國只有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采用了這種材質。
黃銅合金,是我國紀念幣發行逐步規范以來選用最多的材質。氧化會出現黑斑。至于劃痕,不少藏友表示,幣胚是啞光的話,劃痕會少一些。
雙色銅合金可以說是目前最先進的造幣工藝了,它的外圈是黃銅合金,內圈采用鎳帶復合白銅材料,具有弱磁性。
這種材質的紀念幣整體工藝較好,鏡面效果的紀念幣跟精制幣很像。近年來發行的紀念幣基本采用雙色銅合金,泰山幣很大可能也是一枚雙色幣。
細數我國發行的貴金屬幣和普通紀念幣,材質主要采用金、銀、鉑金、鈀金,以及上文提到的銅合金等,但其實國外還有不少材質特殊又有趣的紀念幣,接下來就跟小集一起去看看吧~
銠[lǎo]:一種銀白色、堅硬的金屬。特殊的銠結晶工藝,能使硬幣邊緣出現特殊的冰晶效果,很適合表現極地寒冷的特征。
▲2019極地動物鍍銠銀幣
鈦:稀有金屬,提取難度大,但還是有不少紀念幣采用這種材質:
▲登月50周年杰出人物6枚紀念銀鈦幣
釕[liǎo]:一種堅硬的淺灰色金屬,是最稀有的金屬之一,但釕是鉑族金屬中最便宜的。以下是銀幣表層鍍上一層釕,相當出彩!
鈮:在經過特殊加工后會形成不同顏色的氧化層,所以鈮幣可以呈現出多樣顏色。比如小集之前賣過的AI銀鈮幣:
銥:化學性質很穩定,是最耐腐蝕的金屬,常用于工業、醫學。用銥制作紀念幣非常少見,18年所羅門群島發行的太陽系紀念幣上就有一小部分是銥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