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現金社會不是拒絕現金)
來論
近日央行發布公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近期央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在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對行政事業、公共服務、大中型商戶進行重點關注,對不正當競爭、惡意或采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的行為,予以查處。這一口徑與之前央行所發的一系列通知,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等法規相吻合,再次強調包括紙幣與硬幣在內的人民幣是國家法定貨幣,任何單位與個人不得拒收。
無現金社會并非一個陌生話題,從進廟燒香的香火錢,到販賣時蔬水果的街頭小販,均已支持掃碼支付。以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為代表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目前用戶量和交易規模均為世界第一。支付場景的革命已經發生,多個日常生活場景中,客戶沒帶錢包見怪不怪,商家不能手機支付,多少顯得滑稽。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我國三、四、五線城市商家接受手機支付與客戶線下支付的交易筆數,近年均呈幾何級同步增長之勢,從這種下意識的全民參與非現金社會建設的角度去看,說非現金社會正在倒計時來襲,并不為過。
但是,與丹麥這樣敢于在前幾年關閉印鈔廠的國家相比,無論在國民素質,還是在非現金收受的相關軟、硬件建設上,我國仍有較大差距。即便在極具現代感的上海,部分地鐵站曾在設置了自動充值機器之后,不再提供人工售票及充值窗口,一時讓不少既無支付寶又不懂銀行卡支付的老人紛紛發懵,負面反饋下,這些地鐵站最終還是保留了若干人工窗口。此外,若是出于商家或者平臺私利,不讓客戶使用現金而強迫客戶使用某種指定支付方式,顯然已有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嫌疑,央行上述公告正帶有這方面的警示意味。
一個支付手段從現金朝無現金過渡的時代,表面的混沌與無序可能不可避免。身處各個領域與背景的客戶,在確認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必然會選擇對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這里面有潮流所向,有大勢所趨。但認知水平不一的客戶,無論使用何種合法的支付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對待,都需要被提供相應的最起碼的服務。這非但屬于技術范疇,也是社會道德范疇。除了央行的強力糾錯,公共服務機構也要提供備選的救濟手段,在用技術給用戶帶來便利和價值的同時,關照特殊群體的需求,幫助整個社會平滑過渡到無現金社會,而不是自筑藩籬,自毀來之不易的行業生態。
無現金不是拒絕現金,掃碼也不是不要錢。大可不必在出門用不用帶錢包上糾結,也并不天然伴隨著智能手機掃碼,而只是現階段智慧生活的內涵或外延的一種。掃碼支付這一動作,只是智慧生活降臨過程中的一瞬,生活場景的智慧化也會反過來加速金融等行業的重構,這才是非現金社會真正有趣的前景。支付領域已經開始進入“萬物皆載體”的新階段,指紋、虹膜也已經成為比較成熟且常用的識別方式,應用場景逐步豐富。包括概念、界面、組織以及技術創新在內的各項金融服務創新,讓顧客操作簡潔,讓客戶覺得爽,是當前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非現金橋梁機構的努力方向。
發展中的問題宜在發展中解決,央行公告在尊重新業態發展的同時,也尊重了不同支付使用方式的人群權益。這保證了無論身處幾線城市的客戶,只需按照自己的認知進度和個人對于支付安全的感受與體驗,不被有意誤導,不被無知恐嚇,不被私利強迫,自然而然地參與到這一支付變革歷史進程中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