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幣的品相、評級與收藏投資價值(《中國收藏》) |
發布日期:13-11-14 14:21: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收藏·錢幣》雜志 作者:趙燕生 |
如今,在中國現代貴金屬幣(以下簡稱“金銀幣”)的收藏、交易中,品相優劣已然成為衡量一幣價值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特別是“70分評級標準”引入國內后,此風更盛,國外評級機構蜂擁而入,國內評級機構也不斷建立。一時間錢幣評級已經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那么品相優劣到底對金銀幣的收藏投資價值有何影響?造成品相優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金銀幣的品質?錢幣評級在收藏中到底可以發揮什么作用?我國的錢幣評級市場如何健康有序發展?實際上如何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對保證金銀幣品相、完善評級服務和提高收藏投資價值都具有重要意義。 有哪些瑕疵影響品相 金銀幣品相對收藏投資價值有較大影響是眾所周知的,那么影響金銀幣品相的瑕疵主要有哪些呢? 其實,在收藏金銀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瑕疵主要有:壓鑄缺陷、紅斑、白霧、白斑、變色、表面磨損、物理硬傷、劃痕、手印、斑點等。此中,只有少數瑕疵可以在后期的科學保養中得到修復,而大部分瑕疵是永久和不可徹底修復的,科學的保養只能減輕或暫時掩蓋一些瑕疵。因此,從根本上避免和遏制瑕疵的出現或將成為保證金銀幣品相的基礎和關鍵。 而導致出現上述瑕疵,大致可分為兩大主要因素。第一大主要因素是“先天缺陷”,即由于生產鑄造環節的工藝技術條件不穩定而造成。因為金銀幣屬標準化的批量工業產品,它的生產過程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銷售是一個完整的加工鏈條,所以它們的質量特別是表面質量狀況,與企業管理水平、技術水平、生產條件穩定性、壓鑄模具使用狀態、人為因素、原料品級、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 我們通常所說的“鑄造精良”主要是指我國金銀幣的平均質量水平,但在現實的鑄造加工過程中,由于上述條件可能發生變化,使實際的產品質量圍繞標準和平均質量水平上下波動。例如一些浮雕和邊形的壓鑄缺陷,是由于壓鑄過程控制不當造成的;金幣紅斑和銀幣白霧等缺陷是由于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交叉污染造成的;還有在壓鑄過程中,一件壓鑄模具的使用狀態也會不斷變化,由此會造成表面質量差異……,因此上述許多缺陷和差異都屬于原發性的,只能通過技術手段和科學管理在鑄造加工環節中得到根本解決或改善。 導致瑕疵產生的第二大主要因素是“后天保存不當”,即由于觀賞把玩不當或保管儲藏不當而造成。 眾所周知,由于我國的金銀幣使用非常精細的工藝鑄造而成,它的表面狀態比較嬌嫩,稍有不慎便會造成損傷。所以收藏把玩稍有不當,便會產生后天瑕疵,但這個問題相對較好解決,只要掌握正確的觀賞把玩方法就可基本避免。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貴金屬的表面狀態會隨外界環境差異而產生不同變化,特別是銀幣的表面化學穩定性較差,產生變色幾乎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例如,一枚鑲嵌在評級盒子內的銀幣,長期擺放在展柜內,雖然其他條件相同,但受光面和背光面也會產生不同的色差變化。諸如此類問題,特別是銀幣的變色問題,需要學習和掌握相對比較專業的知識和技巧才有可能緩解或推遲產生。 先天影響大于后天努力 在影響金銀幣品相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保存這兩大因素中,事實已經證明前者的影響相對大于后者。所以,如何保證金銀幣品質的優異、提高它們的收藏投資價值,首先必須從解決先天缺陷入手,同時加強后期的科學保管。 說到先天,自然離不開管理層特別是造幣企業。所以,筆者認為,管理層和造幣企業要把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始終作為對收藏投資者負責的頭等大事來抓。特別是在壟斷生產條件下,如何形成質量也是企業生命的管理機制,才是保證金銀幣出廠品質的關鍵。 多年來,隨著造幣企業不斷完善管理、改進技術,使我國金銀幣的總體產品質量正在不斷提高,為國內外廣大金銀幣收藏投資愛好者奉獻了不少精品。但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們的造幣企業在管理機制與認識、技術水平與標準、設備人員配備與素質等方面仍然存在的程度不同的差距與問題,致使產品質量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 例如,金幣紅斑和銀幣白霧問題已經長期存在。盡管我們的造幣企業不斷進行技術攻關和工藝改進,但上述問題始終沒能徹底解決,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較大反復,似乎已經成為金銀幣見怪不怪的頑疾。從客觀實際角度出發,像紅斑白霧這種瑕疵本不應該發生,而且經過努力完全可以解決。因此當前的緊迫任務是杜絕這種質量問題多頻次、大面積出現。如果此問題得以改善或解決,無論對金幣事業還是對收藏愛好者,都是最大的福音。 金銀幣是代表國家形象的高檔藝術收藏品,品質優劣將決定收藏投資者利益,假設我國目前金銀幣出廠的平均質量水平為66至67級,如果經過幾年努力將其提高至67至68級,自然大家歡喜。 除了生產鑄造之外,如何觀賞和儲藏也是決定金銀幣品相的重要因素。對于廣大收藏投資者來說,首先自然要把好買入關。不管是買入一手貨品還是二手貨品,都應該認真注意觀察貨品表面質量,對于已經存在某些瑕疵的產品千萬不要勉強購買。特別是在二級市場進行選購時,要有一些精品意識,切忌貪圖便宜買進具有較大瑕疵的貨品。當然,這里講的精品意識是相對的。舉例來說,隨著時間流逝,我國早期發行的某些幣種已很少見到頂級品相者,對此,收藏投資者只要能夠選購品相相對較好的金銀幣即可。 完成買入環節后,如何保護它們的品相就是收藏愛好者自己的責任。這里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觀賞把玩方法和保管儲藏方法,其中特別是銀幣的保管要倍加小心和注意。 關于金銀幣的保管和儲藏方法,如今已經有很多文章刊登于網絡和書刊報紙,所以筆者不再贅述。但需要強調的是,保管儲藏往往需要付出成本,因此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因物而異、因地制宜。另外,還要提醒藏友的是,在收藏保管中金銀幣一旦出現問題,千萬不要在沒有經驗和把握的情況下自己動手盲目修復。此時,應該請教有一定經驗的專家協助,以期達到最好的修復效果。 錢幣評級已經成為商業競爭的焦點 自從2009年1月美國的“70分評級標準”和評級服務正式登陸中國后,錢幣評級概念和業務在國內迅速升溫和擴大。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外兩家最大的評級公司已經全部落地中國。而且國內獨資的評級公司業已孕育而生,不斷進入市場。與此同時,還有多家不同背景的評級公司正在籌備建立之中。一時間,錢幣評級已經成為我國錢幣市場的熱點之一,同時也成為商業機構競相爭奪錢幣增值業務的新陣地。 整體而言,第三方評級業務體現了錢幣市場的不斷成熟與進步,它在抑制假幣流通、維護市場秩序、簡化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供標準化交易便利、活躍錢幣市場等方面可起到積極作用。特別是由于開展了錢幣評級服務,使具有頂級品相錢幣的收藏投資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肯定,這是評級業能夠迅速擴大的市場基礎。 自從錢幣評級業務在國際上流行以來,一直存在幾種不同認識和觀點。一種觀點把它視為神圣,似乎認為不經評級的錢幣就沒有收藏價值和無法完美保存;另一種觀點認為,錢幣評級是過渡商業化對收藏本質的褻瀆,有可能湮滅錢幣收藏的真諦和樂趣。目前這兩種觀點還在繼續碰撞和廝殺,而且錢幣評級業務在有些國家的發展也并不順利,原因何在也值得思考和分析。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都有偏頗。從評級業務的基本功能看,它只是給評判錢幣品相提供了一種標準和方法,這種標準和方法本身并不能提升錢幣品相。因此可以明確地說,錢幣品相主要依靠鑄造水平支撐,后期的科學保管可以維持品相的穩定性,而不是評級評出來的。在市場實踐中,錢幣的交易價格與實實在在的品相有關,而與是否評級無關。 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錢幣評級的功能,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同時避免出現過渡的商業化炒作,誤導錢幣收藏形式的畸形發展;其中要特別防止非理性的商業競爭,人為操控和降低評級標準,傷及評級業務的初衷,在過熱和混亂中最終葬送這個評級市場;實際上,由于掌握標準的尺度可能存在差異,目前不同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已經開始出現爭議,盒子上標注的等級數字可能已經不是判定品相的唯一依據;另外廣大收藏投資者還要清醒認識到,任何物質狀態都是在不斷運動的,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評級結果也具有時效性。一枚經過評級的品相完好的錢幣,如果保管不當或時間久遠后,其品質也會發生變化。錢幣裝在評級盒子內并不等于處在了與世隔絕的真空狀態,不可能一勞永逸。 當然,完全否定錢幣評級業務的觀點也有片面之嫌。實際上錢幣評級服務已經在市場交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基礎和生存空間,這種客觀存在無法否定。問題的關鍵是錢幣評級業務應該良性、有序進展,實現多種收藏形式的共融互進,促進錢幣市場健康發展。 品相優劣到底對收藏投資價值有多大影響 基于筆者多年的數據積累,本文對金銀幣品相與市場交易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試探性定量統計分析。分析結果分別見以下兩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