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幣鑒定評級的未來 |
發布日期:14-05-21 14:21:5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 作者: |
全盤西化PK固守傳統 所謂的錢幣鑒定評級,在東西方的文化中存在明顯的差異。 西方講的錢幣鑒定評級,重在品相的高下分級,同時隱含著所評錢幣為真品這一前提,這和西方收藏級錢幣較少偽造,真偽鑒定的壓力小不無關系。西方錢幣鑒定評級,即簡單的真偽鑒定加上復雜精細的品相評級,一般不做錢幣珍稀程度的評判。 在中國的傳統錢幣鑒定中,真偽第一,珍稀度第二,品相第三。真偽鑒定占據了錢幣鑒定活動的主要內容,并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這和中國古代“金石學”興起之后,收藏級錢幣的造偽贗作活動猖獗現象有關。錢幣真偽問題解決以后,珍稀度成了鑒定錢幣價值最核心的內容,品相的差別并不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波動。 由此可以看到,東西方的錢幣文化、收藏文化導致的錢幣鑒定評級上的差異是明顯的。 那么,中國現在和未來需要什么樣的鑒定評級呢?選擇全盤西化?抑或固守傳統?其實,兩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 全盤西化?東西方的鑄幣文化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里是截然不同的:東方是鑄造貨幣,西方是打制、機制貨幣,工藝完全不一樣。西方現在的硬幣評級體系是建立在機制貨幣上的,對范鑄法、翻砂法鑄造出來的貨幣則難以應對。 全盤西化和拿來主義解決不了中國傳統鑄幣的鑒定評級問題。對中國的近現代機制幣和紙幣而言,倒是可以大膽借鑒西方錢幣鑒定評級文化。中國自19世紀后期,自愿或不自愿地開始了引進西方造幣工藝的進程,直到現在,可以說,中國近現代的機制幣和紙幣是“歐風東漸”的產物,工藝的本質是一致的。因而,從理論上講,在近現代機制幣和紙幣領域,是可以借鑒西方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東西方近現代貨幣雖然工藝相似、相同,但是幣面反映的文化、東西方人的審美等,是不太一樣的,有些地方還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西方錢幣鑒定評級本質上是品相分級,是一種對錢幣外觀的審美活動,東西方的審美差異必然在錢幣品相評級中產生分歧。因此,即便東西方近現代貨幣工藝一樣,在機制幣和紙幣領域,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錢幣鑒定體系。 固守傳統?中國傳統錢幣鑒定濫觴于清代“乾嘉之學”興起之時,有其重真偽、重珍稀的鑒定風格,但在現代社會,傳統鑒定沒有統一透明的鑒定評級標準,鑒定結果沒有實體機構給予經濟的保障,鑒定意見與所鑒定錢幣分離……所有這些都表明,傳統鑒定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了。傳統無法固守,但是也不能拋棄傳統。傳統是我們的根基,沒了根基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吸收傳統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