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與戲曲——大銅章上的豫劇 |
發布日期:12-11-22 13:57:1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子安 |
欣聞中華大銅章俱樂部最近發行了戲曲系列之三的《豫劇》大銅章,不由聯想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而豫劇作為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華夏文明中堪稱國粹的一枝藝術奇葩。它生于斯長于斯,在代言正統文化的主流方面亦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它流行于我國黃淮流域地區,除河南省外還輻射安徽、湖北、山陜、川甘等十幾個省市地區,乃國內最大的地方劇種。2006年豫劇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原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與其它地域性的文化相較,豎立起中華文化又一座地標式的歷史豐碑,無論從縱向或是橫向看,上下又何止五千年,跨越又豈止幾千里。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占有無可辯駁的地位。 中原地區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中原因其歷史性的“中天下而立”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其民俗文化的影響廣泛到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著名的地方劇種豫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創造性地融合了民間的生活百態將其凝練成戲曲藝術,而成就出的藝術品則流芳百世享譽中外,中華民族的英雄情結和民族精神得以因此而光大留存,如燦爛畫卷,光耀神州。歷史傳奇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是河南虞城人,其義舉令世人贊嘆不已,傳頌至今;域外傳訊,甚至美國人也將其英雄故事搬上銀幕,好萊塢的《花木蘭》正在全球傳播。這是否也可看做一代冷戰的結束,世界正開始一個新的歷史進程。 《豫劇》大銅章圖案的藍本均是來源于常香玉飾演的豫劇《花木蘭》中的故事和戲劇人物形象。常香玉何許人?乃一代豫劇名家,其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建國初期曾為抗美援朝捐獻巨款購買戰機,看似一個弱女子,卻做出了一件羞煞男兒的力敵千鈞之舉,以滿腔的愛國之情譜寫出一篇彪炳在共和國史冊上的保家衛國的豪舉。其早年經典唱段膾炙人口,過耳不忘,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花木蘭的戲曲舞臺形象正因為有了她的傳唱才能最終“問鼎中原”,蜚聲海內外。人因戲名,戲因人榮,其光彩的人生、崇高的人品和戲風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 沈陽造幣有限公司設計師常歡設計的戲曲系列大銅章已是專事銅章集藏人群的翹首以待。她的作品素以新穎、精致、柔美、注重細節對情感的表達見長,在《豫劇》銅章的圖案上,對深層次內涵的敏感程度以其獨有的女性解讀,結合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的程式化表現形式,將花木蘭所特具的北方嬌麗的女性特點和女扮男裝所應具有的男性化的須眉都做了悉心周至的描繪。所謂陽剛中雜糅嫵媚,靚麗中不失嬌柔,盡銅章雕刻手法之能事,極盡渲染。設計者的心中激情和柔情隨著人物刻畫蔓延開去,一邊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壯士斷腕般的慷慨;一邊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的兒女情長。兩面圖案的構圖帶有顯著的東方文化意韻,以唯美的浮雕力圖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詮釋的更趨完美。一顰一笑,臉部表情的細膩化處理,將角色的心理活動直呈于觀者當面,與觀者的互動再沒有比這種方式更為直接而效果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