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謊言,抑或欲望的緣起——大銅章《不變的風景》系列之《傳說》解讀 |
發布日期:12-11-14 11:24:2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胡默 |
二 有關欲望的緣起 “樹還是那棵樹,河還是那條河,樹冠上總有那么一個人,眺望著遠方……。”這句話被創作者用于貫穿《不變的風景》系列大銅章的始末,語句中“還是”和“總有”這樣的強調重復的詞語的運用,似乎是點題《不變的風景》之用。然而,它卻更像某種隱語,昭示著一個事實,那就是總有那么一個人在樹冠上,眺望著遠方。那個人不是同一個人,他眺望的遠方永遠是變化的風景,是人類需要繼續侵占的風景,無數的“拆”、無數的“捕殺”、“砍伐”將上演,如《云間》那樣的風景將越來越少,甚至不復存在,《毀滅》由此而生。而這樣的毀滅卻是源于人類本性的貪婪、欲望。 在《傳說》的正面圖案中,畫面充斥著各種各樣被符號化的人,他們或站在樹冠上用望遠鏡眺望遠方,或拿著巨型喇叭在不停聒噪,或駕著汽車,用汽車載著喇叭不停傳播著什么,或爬在樹上向遠處用巨大的喇叭呼喊著什么。在這混亂噪雜的畫面里,這紛亂繁多的喇叭突然變得詭異和讓人心生不安與焦慮。再看看那戴著高帽被群情激昂的人群包圍著的老虎,它痛苦而無辜,被拍著照片、攝著錄像,它被人們批斗呢,人們在不斷傳播這事,而緣由卻是它傷害了一頭牛。人們要用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財產,因此,不僅僅是批斗,人們要征服老虎,打敗老虎,于是人們向森林挺進,去征服,去開掘,人們把征服所得瓜分。于是,這樣的征服與瓜分將持續下去,因為想要得更多。 到此,那樹上總是眺望的人便成了欲望的象征,所有的人都是欲望化了的符號。 或者,人類從最開始是遠離欲望的,《云間》在現在看來是如世外桃源般遙遠不可觸及,但事實它存在過。《不變的風景》系列紀念章的作者也如是相信并堅守。銅章《傳說》的背面,那個在無數聲音里痛苦掙扎的人,幾乎濃縮了人類的一部馴化史。訓化,必然伴隨著痛苦,是一種強迫,是違拗人類本性的。比如私有財產的出現必然產生階級分化,其中階級便是一種人類自己架構的形式。這種架構一方面是為維護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卻是強迫另一部分人去接受這種劃分。這種“接受”從最初的質疑反抗開始,直至麻木視為理所應當而告終。正如《傳說》背面中的人,他的痛苦源于對“傳說”的質疑,源于對各種說辭的筋疲力盡的迷惘,源于對“該相信什么”的執著。因此,人類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富有侵略性的,他是被煽動,被各種各樣的謊言與所謂的證據所激怒。是的,你看《傳說》背面那個人,他用雙手去捂耳朵,卻與他的頭腦一起在眾多而巨大的聲音網中化為熊熊烈火。他憤怒于不知道該聽從哪個聲音,他憤怒于外界的噪雜,他憤怒卻最終失去自己,成為那瘋狂中的一個。欲望,像傳說一樣,不真實,卻已被煽動起來。最后,只有那光禿的樹和怪異的戴著高帽的老虎以及充滿傷痕的小屋仍在那顯得蒼涼而惶恐無力。 創作者用他富有良知和敏感清醒的心,以思想者的姿態,為我們雕刻了這枚警醒人心的紀念章,實為中國銅章藝術的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