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自1962年發行了第三套人民幣(1960版)之后,至1987年才始發第四套人民幣的50元券(1980版),之間時間跨度較大約25年,是迄今為止人民幣套別間隔時期最長的一次。眾所周知,第五套人民幣與第四套人民幣之間的時間跨度也就10年左右,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歷史,讓我們輕輕地掀開蒙在這段歷史上的薄紗,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原景吧!
1966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場政治運動席卷了全國各地的各個角落。人民幣的設計、更換工作也隨之而耽誤。從國家角度考慮,定期更換流通貨幣是防偽的最好措施,也是提高鈔券印制技術的必要手段。世界上除了美國比較特殊,鈔券的改版速度緩慢之外,其他大多數國家都積極更換本國貨幣的設計風格和加強印制技術防偽含量。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幣的發行流通其實在1948年就開始了,最初當然是在解放區,這是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1955年正式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其間隔為7年。1962年正式發行第三套人民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發行間隔也是7年時間。這些數據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問題的背景。
但是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驗”和多次反復。根據當事者回憶,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開始醞釀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方案。在當時的極“左”思潮氛圍里,曾先后出現過兩種設計方案:其一是以革命樣板戲為表現主題;時間大約在1973年左右,內部參與設計此套鈔券的絕大多數為印鈔系統美術設計師(含鈔票紙水印設計),為當時保密的需要,特取名“三七品”工程;其二是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作為表現主題。時間是1979年前后,主要參與人員也是印鈔系統美術設計師。當時內部取名為“九七品”工程。目前,這兩套鈔券設計,歷史上都概稱“文革品”。雖然這兩個方案都已成為歷史,但是,卻為今日的人們回憶往事提供了想象的空間。當時接任財政部長的原中科院院長張勁夫同志曾在文革品鈔券設計方案討論中表示:領導提意見應當具可操作性,要具體,不要使設計人員為難無法下筆。例如當時農業學大寨的題材,不能籠統說往好里改,而是要具體提到詳細的細節,如:人物的動態、其表情、使用的工具對不對、身姿像不像大寨農民等。
1969年,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精簡合并后合署辦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希愈為財政部副部長。